典裘得青铜,手民给千百
石刻晋永和,禊帖留真迹。
当宋南渡时,维扬失不获。
三百有二年,淘井竟觅得。
天许还会稽,婺在会稽域。
我客婺之东,两载欣游历。
烽火几变迁,石已遭分擘。
分石藏四家,家藏倍珍惜。
购之良独难,宝筏回空寂。
何幸高达夫,求不遗馀力。
典裘得青铜,手民给千百。
乡民识好官,开诚表先泽。
我居西湖西,梦寐萦反侧。
忽下朵云来,惠及山中客。
尺幅饱琳琅,银钩兼铁画。
愧非学书人,真本赚萧翼。
白云往复还,不愁江天隔。
愿如金石交,不在数晨夕。
复读所寄书,坐慰如良觌。
世无薛绍彭,赝本从何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兰亭序》这一书法珍品的追寻与珍藏过程,以及对友人慷慨相赠的感激之情。诗中充满了对古代文化瑰宝的崇敬与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熟闻何一白,流传一片石”引出话题,暗示了《兰亭序》这一书法作品的珍贵与流传之广。接下来,“石刻晋永和,禊帖留真迹”点明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价值所在——它是东晋时期王羲之在兰亭集会上所作的书法作品,是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当宋南渡时,维扬失不获”描述了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作品在战乱中流失,难以寻得。接着,“三百有二年,淘井竟觅得”则讲述了历经三百余年后,作品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重见天日。
“天许还会稽,婺在会稽域”表明作品最终回到了其起源地之一的会稽,而“我客婺之东,两载欣游历”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地区文化的热爱与向往。
“烽火几变迁,石已遭分擘”反映了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多舛,经历了多次分割与分散。而“分石藏四家,家藏倍珍惜”则展现了作品在不同收藏家手中的珍视与保护。
“购之良独难,宝筏回空寂”表达了获取这样一件珍贵艺术品的不易,以及它在空寂之地的孤绝状态。接着,“何幸高达夫,求不遗馀力”表达了对友人慷慨赠予的感激之情。
“典裘得青铜,手民给千百”描述了为得到这件艺术品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而“乡民识好官,开诚表先泽”则赞扬了官员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我居西湖西,梦寐萦反侧”表达了诗人对《兰亭序》的渴望与思念,而“忽下朵云来,惠及山中客”则生动地描绘了作品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惊喜情景。
“尺幅饱琳琅,银钩兼铁画”赞美了作品的精美与艺术价值,而“愧非学书人,真本赚萧翼”则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敬畏与自谦。
最后,“白云往复还,不愁江天隔”表达了对友情与艺术传承的期许,而“愿如金石交,不在数晨夕”则强调了友谊与艺术价值的永恒性。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回顾,也有对友情与艺术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