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悠悠桐江水,寓庐十二年全文

悠悠桐江水,寓庐十二年

宋末元初 · 方回
悠悠桐江水,寓庐十二年
重来六日内,两日登南山。
南山有何好,高阁西北偏。
隔江三千家,一抹烟霭间。
阁槛一巨松,挺出众木前。
野性所酷爱,老藤相纠缠。
亦如我与僧,相对谈幽禅。
稍遂物外性,屡写酣中篇。
故侯复齐民,鬒发成华颠。
念当拾此去,焉得长周旋。

拼音版原文

yōuyōutóngjiāngshuǐshíèrnián

zhòngláiliùnèiliǎngdēngnánshān

nánshānyǒuhǎogāo西běipiān

jiāngsānqiānjiāyānǎijiān

kǎnsōngtǐngchūzhòngqián

xìngsuǒàilǎoténgxiāngjiūchán

sēngxiāngduìtányōuchán

shāosuìwàixìngxiěhānzhōngpiān

hóumínzhěnchénghuádiān

niàndāngshèyānchángzhōuxuán

注释

寓庐:住所。
六日:六天。
南山:指某个山峰。
高阁:高大的楼阁。
一抹:一片,一抹轻烟。
挺出众木:超出其他树木。
野性:自然的、未经雕琢的特性。
幽禅:深沉的禅理。
故侯:过去的贵族或官员。
鬒发:黑发。

翻译

悠悠的桐江水,我在那里住了十二年。
再次来访仅六天内,已有两天登上了南山。
南山有什么好?它在西北角有座高阁。
隔着江面能看到三千户人家,隐没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阁楼栏杆旁有一棵巨大的松树,矗立于众树木之上。
我特别喜欢这里的野性,老藤缠绕其上。
就像我和僧人,面对面谈论深奥的佛理。
稍稍满足了超脱世俗的心性,多次在醉意中写下篇章。
过去的侯爷如今成了平民,满头黑发已斑白。
想到要离开这里,怎能长久停留呢。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桐江水畔的生活状态和心境。"悠悠桐江水,寓庐十二年"表明诗人长期居住于此,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熟悉。重返南山的行为,是诗人与自然亲近、寻求内心平静的体现。

"南山有何好,高阁西北偏"中的“好”字含蓄,暗示诗人对南山的独特情感和欣赏,这里的“好”不仅是景色之美,更是心灵的寄托。"隔江三千家,一抹烟霭间"则描绘出一幅江村生活图画,烟霭中的三千家寓示了诗人对远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

"阁槛一巨松,挺出众木前"展示了一棵独立而坚强的松树,它象征着诗人的个性与坚持。"野性所酷爱,老藤相纠缠"中,“野性”指的是诗人对自然无拘无束的喜爱,而“老藤相纠缠”则形象地表达了时间与生命共同的增长和变迁。

"亦如我与僧,相对谈幽禅"透露出诗人与僧侣之间的精神交流,他们在宁静中寻找心灵的超脱。"稍遂物外性,屡写酣中篇"则表明诗人通过文学创作来实现自我超越和精神自由。

最后两句"故侯复齐民,鬒发成华颠。念当拾此去,焉得长周旋"中的“故侯”可能指的是过去的官员或贵族,而“复齐民”则意味着归于平凡百姓的生活状态。"鬒发成华颠"形象地描绘了时间对人生的影响和改变。而"念当拾此去,焉得长周旋"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某种不确定性的思考,以及对当前生活状态的留恋。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探讨,展现出诗人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追求个人的精神宁静与自我实现。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