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吾道本虚公,雒蜀何因有异同
出处:《读宋史偶笔》
明 · 成鹫
从来吾道本虚公,雒蜀何因有异同。
端礼门前书姓氏,原来都在党碑中。
端礼门前书姓氏,原来都在党碑中。
鉴赏
这首诗《读宋史偶笔(其一)》由明代诗人成鹫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思考。诗中探讨了“道”的虚无与普遍性,以及历史记载中的相对性和统一性。
首句“从来吾道本虚公”,开篇即点明了“道”的本质在于虚空与公正,暗示了对道德准则的普遍认同与尊重。接着,“雒蜀何因有异同”一句,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在历史记载中,同一道义在不同地区或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反映了历史记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对同一原则在具体实践中的差异理解。
后两句“端礼门前书姓氏,原来都在党碑中”,则以具体的场景描绘,进一步阐述了上述观点。通过描述在礼仪之门上书写着姓氏,实际上这些信息都记载于党碑之中,隐喻了历史记录的全面性和深入性。这里“党碑”可能象征着历史文献或官方记录,强调了历史记载的完整性和内在联系,即看似分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实都是一个整体历史链条上的组成部分,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和一致性。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道德以及人类行为普遍规律的深刻洞察,同时也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哲学思考。通过简洁而富有寓意的语言,诗人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多面性、道德的普遍性以及个体行为与整体历史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