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汴趋残水,到吴看早梅
出处:《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
宋 · 梅尧臣
柳条枯落尽,不折意徘徊。
泛汴趋残水,到吴看早梅。
无耽听鹤唳,有信寄鸿来。
闻说闾亭改,灵光化劫灰。
泛汴趋残水,到吴看早梅。
无耽听鹤唳,有信寄鸿来。
闻说闾亭改,灵光化劫灰。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柳条:枯落的柳枝。尽:全部。
不折:不轻易折断。
意徘徊:犹豫不决。
泛汴:在汴河上漂浮。
残水:残存的河水。
吴:古代地区名,这里指吴地。
早梅:早开的梅花。
耽:沉溺。
听鹤唳:听鹤鸣声。
有信:期待着信息。
寄鸿来:通过鸿雁传递消息。
闻说:听说。
闾亭:古代的一种社区建筑。
改:改变。
灵光:象征神圣或智慧的光芒。
化劫灰:化为劫后余烬,比喻毁灭。
翻译
柳树已经枯黄凋零,我却还在犹豫不决。乘船漂浮在汴河残存的水面,只为去吴地欣赏早开的梅花。
我不沉溺于听鹤的叫声,期待着远方鸿雁带来的消息。
听说那里的闾亭已经改变,昔日的灵光如今化为劫后的灰烬。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通过对秋末冬初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孙隐之赴任秀州的关切与祝福。首句“柳条枯落尽”写出了季节的转换,暗示了离别的凄凉。"不折意徘徊"则寓言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不愿轻易折柳以表离愁。
接下来的两句“泛汴趋残水,到吴看早梅”,通过友人旅途中的细节,描绘出他将要面对的环境,汴水已近枯竭,而秀州的早梅则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无耽听鹤唳,有信寄鸿来",诗人希望友人不要沉溺于旅途的寂寥,而是期待着远方的书信如同鸿雁带来消息。
最后两句“闻说闾亭改,灵光化劫灰”,暗指友人所去之地可能发生了变化,昔日的辉煌可能已化为乌有,寓含了对友人仕途变迁的担忧。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离别的感伤,又有对友人的鼓励和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