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猎风沙透纸窗,地炉火歇冷侵床
出处:《见王参政》
宋末元初 · 李思衍
猎猎风沙透纸窗,地炉火歇冷侵床。
一声孤鹤唳残月,几杵疏钟敲晓霜。
黍律嘘春燕谷暖,梅花入梦楚天长。
归期乞趁东风软,醉袅丝鞭吟绿杨。
一声孤鹤唳残月,几杵疏钟敲晓霜。
黍律嘘春燕谷暖,梅花入梦楚天长。
归期乞趁东风软,醉袅丝鞭吟绿杨。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猎猎:形容风声强烈。地炉:烧柴取暖的小火炉。
侵床:侵入床铺,指寒冷的感觉。
孤鹤:孤独的鹤鸟。
晓霜:早晨的霜冻。
嘘春:吹出春天的气息。
梅花入梦:梅花在梦中出现,象征春天的到来。
东风软:和煦的东风。
丝鞭:丝绸制成的马鞭。
绿杨:绿色的柳树。
翻译
窗外猎猎风沙穿透纸窗,地炉里的火已经熄灭,寒气侵袭着床榻。孤独的鹤鸣在残月下回荡,稀疏的钟声敲打着清晨的霜冻。
春天的气息随着温暖的燕谷吹来,梅花在梦境中漫延到遥远的楚天。
期盼着借着和煦的东风,醉意中挥舞着丝鞭,在绿色的柳树下吟唱归期之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夜的静谧场景,诗人通过猎猎的风声、透过纸窗的沙尘、熄灭的地炉火和冷却的床铺,营造出一种寒冷和孤独的氛围。孤鹤的叫声在残月下回荡,加深了夜晚的寂静与诗人的孤独感受。疏钟敲响晓霜,更增添了一份清晨的肃穆。
然而,随着诗行的发展,出现了转折。春天的暖意通过黍律(一种乐器)的声音和燕子归巢的温馨场景得以体现。这不仅为诗歌带来了生机,也预示着季节的更迭和生活的连续性。
梅花入梦,楚天长,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与向往。它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也可以解读为对理想国度或精神家园的渴望。
最后两句“归期乞趁东风软,醉袅丝鞭吟绿杨”表达了诗人对于归去时光柔和、春意盎然的愿望,以及在旅途中对美好自然景象的享受。这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感慨,也反映了内心深处的平静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既展示了诗人对于寒冷孤独之夜的真实体验,也表达了他对于春天温暖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音韵和谐,是一首在艺术形式上达到高度统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