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用取他骨,复持埋我身
出处:《即来》
宋 · 黄庭坚
先去岂长别,后来非久亲。
新坟将旧冢,相次似鱼鳞。
茂陵谁辨汉,骊山讵识秦。
千里与昨日,一种并成尘。
定知今世士,还是昔时人。
乌用取他骨,复持埋我身。
新坟将旧冢,相次似鱼鳞。
茂陵谁辨汉,骊山讵识秦。
千里与昨日,一种并成尘。
定知今世士,还是昔时人。
乌用取他骨,复持埋我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岂:难道。长别:长久分别。
后来:以后。
非久亲:并非长久亲近。
新坟:新建的坟墓。
旧冢:旧有的坟墓。
相次:依次。
鱼鳞:像鱼鳞一样排列。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辨:分辨。
汉:汉朝。
骊山:秦始皇的陵墓。
讵:岂,怎。
识:识别。
秦:秦国。
千里:千里的距离。
昨日:过去的日子。
一种:同一类。
并:一起。
成尘:化为尘土。
今世士:当今的世人。
昔时人:过去的人。
乌用:何须。
取他骨:取别人的骨头。
复:又。
埋我身:埋葬我的身体。
翻译
初次离别不会长久,以后的相聚并非疏远。新的坟墓紧邻旧的墓冢,排列得像鱼鳞一般密集。
茂陵中的帝王难以分辨是哪个汉朝的,骊山下的陵寝谁能认出是哪个秦代的。
千里的时空仿佛昨日,一切终将化为尘土。
如今的世人,仍是过去的面孔。
何必去取别人的骨头,又来埋葬我的身体。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即来》,通过对生死、变迁和时间的沉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先去岂长别,后来非久亲”揭示了生者与死者的关系并非永恒不变,死亡并非意味着永远的分离。接下来的“新坟将旧冢,相次似鱼鳞”描绘了墓地的景象,暗示着岁月流转,一代接一代,如同鱼鳞般紧密排列。
“茂陵谁辨汉,骊山讵识秦”借古人的陵墓来表达历史的沧桑,茂陵象征汉代,骊山代表秦朝,意在说明过去的辉煌都已化为尘土。“千里与昨日,一种并成尘”进一步强调时间的无情,过去的一切都在千里之外,昨日已成为历史尘埃。
最后两句“定知今世士,还是昔时人”指出,即使时代更迭,人们的精神和生命本质并未改变,而“乌用取他骨,复持埋我身”则表达了诗人对身后事的淡然态度,认为死后不必执着于躯体,而是要关注精神的延续。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探讨了生死、历史和个体存在的意义,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