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殁大官,弟子无荷囊
出处:《送淮南转运李学士君锡》
宋 · 梅尧臣
王都重兵廪,命使总八方。
淮南舟车冲,三楚笼利长。
惟时有才彦,数计等桑羊。
八月赐诏行,朱旆插大航。
汴湍入秋涨,东鼓下镗镗。
今日发大梁,明朝过睢阳。
睢阳授经地,父老认道旁。
同业八十人,或贵或为郎。
先生殁大官,弟子无荷囊。
乃知诗书传,要在明三纲。
隋末闻仲淹,来学去佐唐。
唐初称名臣,鲜及杜与房。
亲见慕义人,专门起辉光。
我闻房杜流,已显惟王张。
云汉几万里,星宇争耀芒。
归来立螭头,莫爱鱼稻乡。
淮南舟车冲,三楚笼利长。
惟时有才彦,数计等桑羊。
八月赐诏行,朱旆插大航。
汴湍入秋涨,东鼓下镗镗。
今日发大梁,明朝过睢阳。
睢阳授经地,父老认道旁。
同业八十人,或贵或为郎。
先生殁大官,弟子无荷囊。
乃知诗书传,要在明三纲。
隋末闻仲淹,来学去佐唐。
唐初称名臣,鲜及杜与房。
亲见慕义人,专门起辉光。
我闻房杜流,已显惟王张。
云汉几万里,星宇争耀芒。
归来立螭头,莫爱鱼稻乡。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王都:京城。重兵廪:大量军粮储备。
八方:全国各地。
淮南:古代地区名,指长江下游南岸。
三楚:泛指楚地,包括今湖北、湖南和安徽部分地区。
桑羊:比喻众多的计策或人才。
朱旆:红色的旗子,古代官府出行的标志。
大航:大型船只。
汴湍:汴河的急流。
镗镗:形容战鼓声。
大梁:古都开封的别称。
睢阳:今河南商丘,古代文化教育中心。
荷囊:携带包裹。
三纲: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仲淹:指王仲淹,唐代学者。
房杜:指房玄龄和杜如晦,唐朝名臣。
王张:指王维和张九龄,唐代著名文人。
云汉:银河。
螭头:宫殿或庙宇前的龙首装饰,象征地位显赫。
鱼稻乡:指富饶的鱼米之乡。
翻译
京城储存重兵粮,派遣使者管辖四方。淮南交通繁忙如水陆冲要,楚地财富汇集增长。
当时人才济济,计策众多如桑羊之多。
八月皇上下诏出行,红色旗帜插在大船之上。
汴河秋水上涨,东边战鼓声震响。
今日从大梁出发,明日经过睢阳。
睢阳是教授经学之地,父老乡亲在路边辨识。
同行学者八十人,有的显贵有的为郎。
先生在高位去世,弟子们没有财物可携带。
这才明白,诗书传承关键在于明了三纲五常。
隋末听说仲淹,他来学习后辅佐唐朝。
唐朝初期,房玄龄、杜如晦被称为名臣,鲜有人能比肩。
亲眼见过仰慕道义的人,他们的专长使名声熠熠生辉。
我听说房杜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王张。
天上的银河有几万里,星辰宇宙竞相闪耀光芒。
归来后位列显赫,不要贪恋鱼稻富饶的乡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送淮南转运李学士君锡》,通过对李君锡出使淮南的描述,展现了他对国家政务的重视和对人才的赞赏。首句“王都重兵廪,命使总八方”描绘了朝廷对边疆事务的严密部署,李君锡肩负重任。接下来的诗句“淮南舟车冲,三楚笼利长”形象地展示了淮南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和经济活力。
诗人称赞李君锡富有才华,“惟时有才彦,数计等桑羊”,暗示他智谋出众。八月赐诏出行,场面盛大,“朱旆插大航”描绘了出使队伍的威仪。沿途经过汴水秋涨和睢阳,当地父老对学识的尊重令人感动,“睢阳授经地,父老认道旁”。
诗人感慨李君锡的学生们,有的显达如郎官,而他本人虽官至大官,但弟子们未能继承其学问,“先生殁大官,弟子无荷囊”。这表达了对教育传承的深沉思考,强调了明理修身的重要性。“乃知诗书传,要在明三纲”点明了读书人的使命在于弘扬道德原则。
最后,诗人以历史人物仲淹、房杜为例,赞美李君锡的学识和德行将如同古代贤臣一样光照后世,“云汉几万里,星宇争耀芒”。结尾处“归来立螭头,莫爱鱼稻乡”寄寓了对李君锡仕途显赫的期待,同时也提醒他勿忘初心,保持谦逊。
整首诗通过送别,既表达了对李君锡的祝愿,也寓含了对教育和人才的深刻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