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心忧社稷输至忠,殿上只有寇相公全文

心忧社稷输至忠,殿上只有寇相公

出处:《过澶州感事
宋 · 李复
孙村黄河决北流,北使年年过澶州。
澶州两城战格尽,七十馀年废不修。
昔岁契丹倾国起,欲投马箠渡河水。
烽火夜夜照前殿,殿前群臣色如死。
心忧社稷输至忠,殿上只有寇相公
默使敌计堕吾计,独屈黄屋亲临戎。
敌惊溃奔虎北门,从此愿讲兄弟亲。
平时危冠尽肉食,一旦仓猝方见人。

拼音版原文

sūncūnhuángjuéběiliúběi使shǐniánniánguòchánzhōu

chánzhōuliǎngchéngzhànjìnshíniánfèixiū

suìdānqīngguótóuchuíshuǐ

fēnghuǒzhàoqián殿diàn殿diànqiánqúnchén

xīnyōushèshūzhìzhōng殿diànshàngzhīyǒukòuxiānggōng

使shǐduòhuángqīnlínróng

jīngkuìbēnběiméncóngyuànjiǎngxiōngqīn

píngshíwēiguānjìnròushídàncāngfāngjiànrén

注释

决:改道。
北流:向北流去。
澶州:地名,北宋时期的重要边境城市。
战格:战争状态。
废不修:被废弃,未修复。
契丹: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与宋朝交战。
烽火:古代传递战争信息的信号。
寇相公:寇准,北宋宰相。
黄屋:古代帝王的黄色车驾,象征皇帝。
戎:战争。
虎北门:可能指澶州的北门。
危冠:形容平时地位高的人。

翻译

孙村黄河改道向北流,北方使者每年都要经过澶州。
澶州的两座城池在战争中几乎毁尽,七十余年无人修复。
当年契丹举全国之力兴兵,想要骑马过河攻来。
烽火连天照亮皇宫前殿,大臣们面如死灰无计可施。
心系国家,他们竭尽忠诚,殿上唯有寇准宰相。
他默默策划,让敌人的计谋落空,亲自披甲上阵抗敌。
敌人惊慌溃逃,逃往虎北门,自此希望和解如兄弟。
平时这些人只知享乐,危急时刻才显出真性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乱后的景象和心境,诗人通过对黄河决口、战争废墟的描述,抒发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忠诚品质的赞扬。全诗语言沉郁,情感深厚,体现了诗人的历史洞察力和个人情怀。

“孙村黄河决北流,北使年年过澶州。”两句描绘了黄河决口后的自然景观,同时也隐含着战乱频仍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变迁往往与国家盛衰相连,这里通过北使每年的行迹,暗示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时代氛围。

“澶州两城战格尽,七十馀年废不修。”这里则具体指出了战争带来的毁灭和时间的流逝。澶州两城的战乱已经过去七十馀年,但遗迹依旧,没有人去修复,这不仅是对物质损失的描写,也反映了历史记忆的淡漠。

“昔岁契丹倾国起,欲投马箠渡河水。”这一段落回顾了一场古老的战乱,契丹族曾经威胁中原,企图通过黄河而南侵,这里的“昔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回望和反思。

“烽火夜夜照前殿,殿前群臣色如死。”则描绘了一种紧张恐慌的情景。战争带来的烽火连天,让宫廷内外的人都充满了恐惧,他们的脸色变得像死人一样苍白。

“心忧社稷输至忠,殿上只有寇相公。”诗人的内心深处是对国家社稷(即人民和国家)的忧虑,他认为只有真正忠诚的人才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而这样的忠臣在宫廷中却凤毛麟角,如寇相公一样。

“默使敌计堕吾计,独屈黄屋亲临戎。”诗人赞扬了君主机智过人,不动声色地使敌人的计策反过来落入自己的布局之中。这里的“独屈黄屋”强调了君主在战事上的决断和英明。

最后,“敌惊溃奔虎北门, 从此愿讲兄弟亲。”则表达了一种战争结束后的渴望和平与团结。在敌人惊慌逃窜之后,诗人希望能够重归于兄弟般的和睦相处,这种情感在经历了战乱后尤为珍贵。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的深厚学养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