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
出处:《赠琮公》
唐 · 韦应物
山僧一相访,吏案正盈前。
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
暮春华池宴,清夜高斋眠。
此道本无得,宁复有忘筌。
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
暮春华池宴,清夜高斋眠。
此道本无得,宁复有忘筌。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山僧:指住在山中的僧人。一相访:前来访问。
吏案:官吏处理的案件或政务。
盈前:满在面前,形容多而杂乱。
殊致:不同的情况或结果。
喧静两皆禅:喧闹与宁静都蕴含着禅意。
华池宴:在华美的池塘边举行的宴会。
高斋:高尚或清雅的书斋。
忘筌:忘记捕鱼的竹器,比喻达到目的后忘记原来的方法。
翻译
山中僧人来访,官吏的文案正好堆满眼前。出世和入世看似不同,但喧闹与宁静都能体验到禅意。
暮春时节在华池边宴饮,清夜则在高斋中安然入眠。
这种境界原本就无法求得,又哪里会有忘记筌(捕鱼的竹器,比喻达到目的的方法)的道理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山僧访友的情景,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展现了禅宗的修行生活。开篇“山僧一相访”直接点明主题,而“吏案正盈前”则是环境的写实,表现出僧人不为世俗所扰乱的情境。“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深刻地表达了禅宗对内心宁静与外界喧嚣并重的态度,显示了诗人对禅理的理解和悟透。
“暮春华池宴”一句,通过对美好自然环境的描绘,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清夜高斋眠”则是对僧人的日常修行生活的一种写实,表现了他们远离红尘、专注于内心修炼的生活状态。
最后,“此道本无得,宁复有忘筌”表达了一种禅宗的悟道观念,即所谓“道”并非通过外在的获取或失去,而是本自具足,只需内心认知。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禅理深刻的领会。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超然,既展现了山僧的清净生活,也体现了诗人的禅宗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