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隐几观遗韵,重使颜成问嗒然
出处:《和子瞻题风水洞》
宋 · 苏辙
风送江湖满洞天,洞门可听入无缘。
土囊郁怒声初散,石齿聱牙势未前。
乐奏洞庭真跌宕,歌传帝所亦清便。
何人隐几观遗韵,重使颜成问嗒然。
土囊郁怒声初散,石齿聱牙势未前。
乐奏洞庭真跌宕,歌传帝所亦清便。
何人隐几观遗韵,重使颜成问嗒然。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风送:风儿吹过。江湖:江河湖海。
洞天:神仙居住的地方。
洞门:洞口。
无缘:无法听见。
土囊:泥土包裹。
郁怒:愤怒。
声初散:声音开始消散。
石齿:石头的尖锐部分。
聱牙:声音刺耳。
乐奏:演奏音乐。
洞庭:洞庭湖。
跌宕:起伏不定。
歌传:歌声传送。
帝所:皇宫。
清便:清晰流畅。
何人:谁人。
隐几:坐在几案旁。
观:欣赏。
遗韵:遗留的韵律。
颜成:颜回。
问嗒然:感叹人生的无常。
翻译
风儿吹过江河湖海,充满整个洞天世界,但洞门之外的人无法听见。泥土包裹的愤怒声音起初消散,石头的尖锐声还未完全展现。
音乐在洞庭湖上回荡,旋律跌宕起伏,歌声在皇宫中也清晰流畅。
又有谁坐在那里欣赏这遗世的韵律,再次让颜回感叹人生的无常。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和子瞻题风水洞》。诗人以风入洞天的景象开篇,描绘了风吹过江湖,充满整个洞穴的壮丽画面,然而普通人的脚步却难以进入,暗示洞中的神秘与非凡。接下来,诗人通过“土囊郁怒声初散,石齿聱牙势未前”这两句,形象地刻画了洞内声音的回荡和石质结构的奇特,仿佛音乐在洞中跌宕起伏,歌声清脆悦耳。
诗人进一步将这种音乐和歌声与洞庭湖的自然景观相联系,赞美其音韵跌宕,同时也提及歌声传至帝王居所,显得庄重而流畅。最后,诗人想象有谁能静坐欣赏这遗世独立的韵律,不禁让人联想到颜回般的超然心境,感叹之余,流露出一种寂寥和对高雅艺术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风水洞的奇特景象和其中的音乐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艺术的敬畏,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