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起屏障,倚空开旗旃
出处:《宿四望山下望庐山》
宋 · 杨万里
过湖见远岫,澹若横碧烟。
晨蔚动霁晖,春滋涵雨鲜。
人世那有此,必疑是庐山。
宿惊恍未定,欲问无暇言。
落日泊四望,诸峰森在前。
老夫急亲指,舟子答果然。
平地起屏障,倚空开旗旃。
潜抱秀润质,不露奇怪颜。
乃知名山尊,未与凡岭班。
严重王公体,雍容德人贤。
何必出锋锐,要骇俗子观。
坐令我生敬,瞻仰忘忧端。
更待孤月出,开篷望晴峦。
晨蔚动霁晖,春滋涵雨鲜。
人世那有此,必疑是庐山。
宿惊恍未定,欲问无暇言。
落日泊四望,诸峰森在前。
老夫急亲指,舟子答果然。
平地起屏障,倚空开旗旃。
潜抱秀润质,不露奇怪颜。
乃知名山尊,未与凡岭班。
严重王公体,雍容德人贤。
何必出锋锐,要骇俗子观。
坐令我生敬,瞻仰忘忧端。
更待孤月出,开篷望晴峦。
注释
湖:湖泊。岫:山峰。
横碧烟:横卧的绿色烟雾。
霁晖:晴朗的阳光。
春滋:春天的气息。
雨鲜:雨后的清新。
庐山:著名的山峰。
宿惊:昨晚的惊讶。
森在前:山峰林立。
亲指:亲自指点。
舟子:船夫。
果然:确实如此。
旗旃:旗帜。
潜抱:内藏。
秀润质:秀美的气质。
名山尊:名山的尊贵。
凡岭:普通山岭。
王公体:王者的庄重。
德人贤:品德高尚的人。
出锋锐:锋芒毕露。
骇俗子观:令人惊叹的景象。
敬:敬畏。
瞻仰:瞻仰欣赏。
孤月:孤独的明月。
晴峦:晴朗的山峦。
翻译
过湖时看见远处的山峦,淡雅得像横卧的碧绿烟雾。早晨的雾气随着阳光散去,春天的气息让山色显得更加清新。
人间哪有这般景象?定会误以为是庐山的秀美。
昨晚的惊讶还未平息,想询问却无暇开口。
傍晚时分船停靠,四周的山峰如林立在眼前。
老夫急忙亲自指点,果然如舟子所说。
平地突显出屏障般的山峰,仿佛空中展开的旗帜。
它们内藏秀美的气质,不显露奇特的面容。
这才明白名山的尊贵,不同于寻常的山岭。
它们庄重如王者,又从容如品德高尚的人。
何需锋芒毕露,只需让人惊叹。
这让我心生敬畏,瞻仰间忘却忧虑。
再等那孤独的明月升起,打开船篷欣赏晴朗的山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四望山下远眺庐山的景象。开篇“过湖见远岫,澹若横碧烟”两句,以淡雅的笔触勾勒出湖光与远岫交融的意境,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接着,“晨蔚动霁晖,春滋涵雨鲜”写出了早晨山色与春日雨后景色的生机与活力。
诗人的情感随着山光变化而升华,他惊叹于眼前的美景,几乎怀疑是否真实存在的庐山。然而,这种惊喜并未停留,因为“宿惊恍未定,欲问无暇言”表达了他内心的困惑与急迫。
诗人继续描述落日时分的壮丽景色以及自己被老者指点之后的震撼。山势如屏障般巍峨,旗旃在空中飘扬,显得十分雄伟。山的秀润之质虽未曾展现其奇特的一面,但已足以让人敬佩。
最后几句“乃知名山尊,未与凡岭班。严重王公体,雍容德人贤。”表明诗人对庐山的尊崇和认识,这里所谓的“严重”、“雍容”形容的是庐山不仅雄伟而且具有高贵的品格,与普通山岭不同。
全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山大川的崇敬之情,以及由此引发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