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风花双鬓尽,天地一毛轻全文

风花双鬓尽,天地一毛轻

出处:《挽竹坡封君四首
明 · 黄衷
长笑东皋下,何曾变姓名。
风花双鬓尽,天地一毛轻
石室权书在,仙台化箓成。
从来多古思,无路哭先生。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黄衷所作的《挽竹坡封君四首》中的第一首,通过对逝者的追忆与悼念,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对逝者生平的感慨。

首句“长笑东皋下”,描绘了逝者生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他在广阔的田野边长啸,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与自在。接着,“何曾变姓名”一句,表达了逝者一生行事低调,不求名利,保持真我,不为外界所改变的高尚品质。

“风花双鬓尽”和“天地一毛轻”两句话,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逝者年华老去,岁月无情,如同风中飘落的花瓣,最终归于尘土,与天地融为一体,轻如鸿毛。这种描述既是对逝者生命终结的哀叹,也是对其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生活态度的赞美。

“石室权书在,仙台化箓成”两句,进一步揭示了逝者生前的志趣所在——追求学问与修行。石室中的书籍见证了他勤学不倦的精神,而仙台化箓则象征着他对于超凡脱俗、追求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这两句不仅表达了对逝者学术成就和精神追求的肯定,也寄托了对其超越世俗、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深切怀念。

最后,“从来多古思,无路哭先生”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思念与哀悼之情。古思,即对逝者生前智慧与品德的缅怀;无路哭先生,则是无法亲自表达哀痛之情的遗憾,体现了后人对逝者的敬仰与不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深情地描绘了逝者的一生,以及后人对其的怀念与敬仰,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逝者哀悼的传统情感表达方式,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价值、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