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观山不知名,披志失山色全文

观山不知名,披志失山色

宋 · 杨万里
肩舆小斑筠,地志古青册。
初穿千长松,忽仰万绝壁。
观山不知名,披志失山色
行行问不住,一一渐可识。
何代五老人,登峰化为石。
年龄今几春,齿牙谅无力。
天赐五玉乳,与渠供朝食。
渊明醉眠处,石上印耳迹。
逸少养鹅池,藓花渍馀墨。
鹤鸣南天青,龟拜北斗白。
栖贤缘不浅,月枕借云席。
万杉与开先,弄泉碎珠璧。
病眸贪穷眺,趼趾怯周历。
同游多俊人,淡话半禅伯。
兹来殆天假,不尔岂人及。
归船载晓星,回首两相忆。

注释

肩舆:竹轿。
地志:地理志书。
千长松:千棵高大的松树。
万绝壁:万丈峭壁。
披志:打开地图。
五老人:传说中的长寿老人。
齿牙:牙齿。
五玉乳:象征长寿的玉液。
印耳迹:留下痕迹。
逸少:王羲之的字。
藓花渍馀墨:苔藓上的墨迹。
鹤鸣:仙鹤的叫声。
龟拜:乌龟的敬礼。
月枕:以月为枕。
开先:寺庙名。
病眸:患病的眼睛。
禅伯:有禅意的长者。
殆:大概,似乎。
晓星:破晓的星星。

翻译

竹制的小轿轻如蝉翼,地上的古籍记载着青翠的山水。
初次穿越千棵长松,忽然抬头看见万丈峭壁。
观赏的山峦无名可寻,打开的地图失去了山的颜色。
边走边问,每一步都逐渐熟悉了路径。
不知哪个时代的五位老人,登峰后化作了石头。
他们的年纪如今已过多少春,牙齿恐怕也无力咀嚼。
上天赐予他们五颗玉乳,供他们早晨食用。
陶渊明醉眠的地方,石头上留下了耳朵的印记。
王羲之养鹅的池塘,苔藓上还残留着墨迹。
仙鹤在南天发出清鸣,乌龟向北斗行礼,一片洁白。
我与贤者缘分深厚,夜晚枕着云朵,以月为席。
万杉林与开先寺相伴,泉水声如同碎珠落在玉璧。
病眼贪婪地远望,疲惫的双脚畏惧周游的脚步。
一同游玩的都是才俊,闲聊中半是禅意。
这次来访仿佛是天意所赐,否则怎能轻易达到。
拂晓乘船归去,回首间满心回忆。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杨万里所作,题目为《遍游庐山示万杉长老大琏》。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记叙游历之作,也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个人情感的寄托。

诗中开篇“肩舆小斑筠,地志古青册”,通过描绘山川景物,展现了庐山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初穿千长松,忽仰万绝壁"则写出了作者在庐山游历时对高耸松林和险峻岩壁的惊叹。

接着,“观山不知名,披志失山色”表达了诗人面对壮丽景象而无法命名之感,乃至于心旷神怡忘却了一切尘世的烦恼。"行行问不住,一一渐可识"则是作者通过不断地询问和观察,最终逐渐认识到山中每一种景物的独特之处。

诗中还涉及到了对历史与时间的思考,如“何代五老人,登峰化为石”、“年龄今几春,齿牙谅无力”,这些都是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生命有限以及自然界永恒不变的深刻感悟。

在后半部分,“天赐五玉乳,与渠供朝食”写出了山中清泉甘美,如同天赐之物,"渊明醉眠处,石上印耳迹"则是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放松与享受。而“逸少养鹅池,藓花渍馀墨”,则展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书卷文墨的喜爱。

至于“栖贤缘不浅,月枕借云席”、“万杉与开先,弄泉碎珠璧”,这些句子都是在表达诗人与自然界、历史文化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对山水之美的无限赞叹。

最后,“病眸贪穷眺,趼趾怯周历”表现了诗人的游历中偶有身体不适,但依然坚持观赏山川之美。"同游多俊人,淡话半禅伯"则是对与友人共同游览并交流心得的记述。"兹来殆天假,不尔岂人及"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可能无法再次踏足庐山的感慨。最终,“归船载晓星,回首两相忆”则是对这次游历的怀念与结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杨万里的笔触,将庐山之行转化为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同时也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无限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