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鼍鼓莫违民全文

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鼍鼓莫违民

从来直道不辜身,得向西湖两过春。
沂上已成曾点服,泮宫初采鲁侯芹。
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
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鼍鼓莫违民

注释

从来:自始至终。
直道:正直之道。
不辜:无愧。
西湖:杭州西湖。
沂上:沂水之滨,指孔子讲学之地。
曾点服:曾点式的简朴衣物,暗指淡泊名利的生活。
泮宫:古代学校,此处指儒家学府。
鲁侯芹:鲁侯所赐的芹菜,比喻高洁的品德。
休惊:不必惊异。
岁岁年年貌:每年的容貌变化。
朝朝暮暮人:每日相伴的人。
细雨:小雨。
晴时:雨后放晴的时候。
一百六:指农历四月十六,古人认为这一天最美。
画船鼍鼓:装饰华丽的船只和鼓乐。
违民:违背百姓意愿。

翻译

一生正直无愧于心,曾在西湖度过两度春天。
在沂水边我已穿上曾点般的朴素衣裳,初次在泮宫采摘鲁侯赐予的芹菜。
不必惊异每年容貌的变迁,且珍惜每日相伴的人。
细雨过后迎来晴天,恰逢百十六天的美景,划船游玩时切勿违背百姓意愿。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和艺术造诣。诗中通过对西湖春色的描绘,以及对沂水、泮宫等地名的点缀,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与大自然合一的境界。

“从来直道不辜身”表达了作者追求真诚、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得向西湖两过春"则是说作者有幸在美丽的西湖边体验到了两个春天,这里的"两过春"既可理解为时间上的重叠,也可以看作精神上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接下来的“沂上已成曾点服,泮宫初采鲁侯芹”中,“沂上”和“泮宫”都是地名,这里的“曾点服”和“鲁侯芹”则是指特定的植物,表明作者对自然界的观察之细致。这些意象构成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这两句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作者似乎在劝诫自己,也是在告诫读者,应珍惜眼前的美好,不为世事所扰。

最后,“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鼍鼓莫违民”则描绘了一幅雨后西湖的生动图景。"细雨晴时"给人以淡雅之感,而"画船鼍鼓"则是对当下美好生活的一种享受和赞颂。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在自然中的情感体验以及他那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