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古精舍,兵馀但茅茨
出处:《菩提院》
宋 · 王之道
菩提古精舍,兵馀但茅茨。
我行勌午暑,少憩容奴炊。
山僧老无子,养蚕如养儿。
奈何煮白茧,乃欲缫青丝。
燕泥固可恶,覆巢似非宜。
不闻两足尊,顶鹊安无隳。
我亦学佛者,言之为兴悲。
作诗书壁间,以为浮屠规。
我行勌午暑,少憩容奴炊。
山僧老无子,养蚕如养儿。
奈何煮白茧,乃欲缫青丝。
燕泥固可恶,覆巢似非宜。
不闻两足尊,顶鹊安无隳。
我亦学佛者,言之为兴悲。
作诗书壁间,以为浮屠规。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菩提:佛教中的智慧树,象征觉悟。兵馀:战乱之后。
茅茨:简陋的茅草屋。
勌:疲倦。
午暑:中午的炎热。
憩:休息。
奴:仆人。
养蚕:养蚕取丝。
奈何:为何。
缫:抽丝。
燕泥:燕子筑巢的泥土。
覆巢:破坏鸟巢。
两足尊:指人类,因古人称人‘两足动物’。
顶鹊:指喜鹊,常在屋顶筑巢。
隳:毁坏。
佛者:佛教徒。
兴悲:引发悲伤的情绪。
浮屠:佛教寺庙,也指和尚。
翻译
菩提古精舍,兵馀但茅茨。我行勌午暑,少憩容奴炊。
山僧老无子,养蚕如养儿。
奈何煮白茧,乃欲缫青丝。
燕泥固可恶,覆巢似非宜。
不闻两足尊,顶鹊安无隳。
我亦学佛者,言之为兴悲。
作诗书壁间,以为浮屠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佛教修行者的生活场景和心境。开篇“菩提古精舍,兵馀但茅茨”两句,通过对菩提寺的描述,营造出一种荒废与静寂的氛围,其中“兵馀”暗示着战乱后的平静,“茅茨”则是野草丛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力量。
“我行勌午暑,少憩容奴炊”表明诗人在炎热的夏日午后进行散步,同时观察到农夫在田间劳作的情景。这里“勌午暑”的用法,生动地展现了夏季的酷热,而“少憩容奴炊”则表现出对辛勤劳作农民的同情。
接下来的“我亦学佛者,言之为兴悲”两句,揭示了诗人作为一名佛门弟子的自我定位,以及他对于世间苦难所产生的情感。这里“兴悲”表达了一种对世事无常和生命苦短的深刻理解。
最后,“作诗书壁间,以为浮屠规”则是诗人的自述,他通过在墙上留下的诗句来传递自己的心声,同时也将这些诗作为对佛教塔院(浮屠)的颂赞。这里“浮屠规”暗示着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超越现世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农民生活以及个人修行感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悲悯,同时也反映出佛教对于个体生命价值和宇宙秩序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