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毛兔角妄有无,海浪空华不清净
出处:《读楞伽经》
宋 · 张方平
楞伽三万六千偈,百八句中成自性。
法法非法离法尘,心心无心入心病。
渐熟当似庵罗果,顿照犹如大圆镜。
龟毛兔角妄有无,海浪空华不清净。
法法非法离法尘,心心无心入心病。
渐熟当似庵罗果,顿照犹如大圆镜。
龟毛兔角妄有无,海浪空华不清净。
鉴赏
这首诗《读楞伽经》由宋代诗人张方平所作,通过独特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佛教中关于法与心、渐悟与顿悟、真实与虚幻的主题。
首句“楞伽三万六千偈,百八句中成自性”以楞伽经中的丰富教义为背景,指出在浩瀚的佛法中,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修行者自身本性的觉醒。接下来,“法法非法离法尘,心心无心入心病”则深入探讨了法与心的关系,指出真正的法并非外在的规则或教条,而是内在心灵的自然流露;而心也并非实体,而是不断变化的意识状态,因此追求心的平静而非执着于心本身。
“渐熟当似庵罗果,顿照犹如大圆镜”运用了比喻,将渐悟的过程比作庵罗果的成熟,需要时间与耐心;而顿悟则如同大圆镜,能瞬间映照出万物的真实面貌,揭示了两种不同修行路径的特征。最后,“龟毛兔角妄有无,海浪空华不清净”则进一步阐述了对虚幻与真实的理解,指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如同龟毛兔角般不存在,海浪与空花一样短暂且不纯净,以此提醒人们要超越表象,洞察事物的本质。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即通过内观自我,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智慧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