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险千艰历历更,是非他日仗谁明
出处:《次韵仁近见和怀归五首 其四》
宋末元初 · 方回
万险千艰历历更,是非他日仗谁明。
著书何用心徒苦,攲枕无眠耳自鸣。
劫火不虞逃厄运,浮沤亦复任残生。
说与稗官应末减,堂厨初未识鱼羹。
著书何用心徒苦,攲枕无眠耳自鸣。
劫火不虞逃厄运,浮沤亦复任残生。
说与稗官应末减,堂厨初未识鱼羹。
注释
万险千艰:形容无数的困难和艰险。是非:指对错、是非曲直。
劫火:比喻严重的灾难或困境。
浮沤:比喻短暂、虚幻的事物。
稗官:古代称小说家为稗官,这里指记录琐事的小说或作者。
鱼羹:比喻粗劣的食物,暗示生活水平低下。
翻译
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未来的对错又有谁能明了。写作时付出的心力徒劳无功,只能独自倚枕难以入眠,耳边仿佛听见自己的声音。
即使面临劫难,也不期望能逃脱不幸的命运,就像浮沫般任由生活摆布。
把这些告诉那些记录琐事的小说家,他们或许不会轻视,但家中厨房的人还不知道鱼羹为何物。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作品,名为《次韵仁近见和怀归五首(其四)》。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深沉情感与对世事的洞察。
"万险千艰历历更,是非他日仗谁明。"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重重困难和世事变迁时的无奈与困惑,似乎在询问未来能否有人能够理解和评判今天所经历的一切。
"著书何用心徒苦,攲枕无眠耳自鸣。"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夜不能寐,思虑过重的状态,他可能在思考着生命中的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似乎无法通过写作来获得解答。
"劫火不虞逃厄运,浮沤亦复任残生。" 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于命运的无力感和对未来某种悲观态度。他可能觉得自己正处于动荡的时代洪流中,无法逃脱灾难,只能随波逐流地活着。
最后两句 "说与稗官应末减,堂厨初未识鱼羹。" 则是在表达诗人对于某些事情的淡然态度,他可能在告诉别人,即使是小吏也该适可而止,不必过于计较;同时,他自己对生活中的享受也不甚了解,比如说厨房里的美食。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差的手法,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对外界的看法。他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是一位深刻体验着时代变迁的知识分子。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他以诗歌作为自己情感的出口,同时也在寻求生命和精神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