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寒更韵,霜气晓来清
山高常背日,暴药当午晴。
中食饱粗粝,隐几困以瞑。
悄然入胜地,高阳徒有名。
倦起呼酪奴,习习清风生。
抠衣下石门,远近观冬耕。
收种候春泽,千亩皆植粳。
斜日沉西江,返照摇云根。
石壁挂松影,已见蟾蜍升。
缓步谣归途,寒灯悬茅庭。
小僧接笠杖,大僧擎紫英。
此中有真意,醉人安足聆。
流光过石火,真成抛青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独到见解。开篇“梅花寒更韵,霜气晓来清”,以梅花的寒香和清晨霜气的清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高洁的氛围。接着,“山高常背日,暴药当午晴”两句,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关系,展现了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和谐之美。
“中食饱粗粝,隐几困以瞑”描绘了诗人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内心的宁静。“悄然入胜地,高阳徒有名”则表达了诗人对真正美好之地的向往,以及对表面名声的淡然态度。
“倦起呼酪奴,习习清风生”展现了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诗人与自然界的互动,使得清风习习,生活充满了诗意。接下来的“抠衣下石门,远近观冬耕”描绘了诗人观察农事的场景,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尊重。
“收种候春泽,千亩皆植粳”表现了对农业生产的期待与赞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斜日沉西江,返照摇云根”描绘了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象,与前文形成呼应,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石壁挂松影,已见蟾蜍升”通过石壁、松影和月升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意境,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循环。“缓步谣归途,寒灯悬茅庭”则描绘了诗人归家途中的情景,寒灯之下,茅屋温馨,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最后,“小僧接笠杖,大僧擎紫英”描绘了与僧侣相遇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宗教文化的亲近。“此中有真意,醉人安足聆”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真谛的追求与感悟,认为这些体验足以让人陶醉。“流光过石火,真成抛青春”则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强调了珍惜当下,把握生活真谛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日常生活、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以及对生命真谛的追求,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一首具有深厚人文关怀和审美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