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谁高枕卧,相与梦沧洲
出处:《寅卯二年八月十五夜皆不见月》
宋 · 赵崇嶓
万里不自照,清光随雨休。
可堪幽魄死,还似去年秋。
有笛悲遥夜,无人在远楼。
共谁高枕卧,相与梦沧洲。
可堪幽魄死,还似去年秋。
有笛悲遥夜,无人在远楼。
共谁高枕卧,相与梦沧洲。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万里:形容距离极远。清光:清冷的月光。
随雨休:随着雨水消失。
幽魄:指去世的灵魂。
去年秋:过去的秋天,可能暗示哀伤的回忆。
笛悲:笛声悲伤。
远楼:远方的楼阁。
高枕卧:高枕而眠,形容无忧无虑。
相与:一起。
梦沧洲:梦到水乡,象征理想中的宁静之地。
翻译
月亮在万里之外无法自我照耀,清冷的光芒随着雨水消逝。幽魂的死亡怎能忍受,就像去年的秋天一样凄凉。
在遥远的夜晚,有人吹着悲伤的笛声,但楼中空无一人。
我们与谁一同高枕而眠,只能在梦中相会于那苍茫的水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月光的期待和失落,以及由此引发的孤独与怀旧之情。"万里不自照",形象地写出月亮隐藏在云层之后,无法照耀大地的景象,暗示了诗人未能如愿看到明亮的中秋月。"清光随雨休"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遗憾,意味着连雨水都遮住了月色。
"可堪幽魄死,还似去年秋",诗人将无月之夜比作亡者的幽魂,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哀伤,仿佛这空缺的月色象征着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与去年的中秋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笛悲遥夜,无人在远楼",远处的笛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凄凉,诗人独自在高楼之上,更显孤独。他渴望有人陪伴共享这月色,但现实中却是形单影只。
最后两句"共谁高枕卧,相与梦沧洲",诗人表达了对理想中的宁静生活——与知心人共眠于清幽之地(沧洲)的向往,这梦境成为他在这寂寞中秋之夜唯一的慰藉。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月为引,抒发了诗人对团圆、友情的渴望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展现了宋词中常见的孤寂与怀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