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树倒千章,倾屋非一所
出处:《阴历六月二十六夜大风雨,诗以志异》
清末民国初 · 林朝崧
赤云夹日翔,飓母空中舞。
夜来风大作,吹万声熛怒。
初如奏笙竽,继若鸣金鼓。
倏忽啼鬼神,杂沓斗龙虎。
势欲翻渤海,响疑折天柱。
丰隆既出地,元冥亦行雨。
奔腾熠群动,滂濡浸后土。
助虐益咆咻,挠物无龃龉。
拔树倒千章,倾屋非一所。
估客念船舶,农夫忧场圃。
六鹢飞过来,爰居止于鲁。
鸡犬俱不宁,人物多安堵。
却思轩顼世,雨十而风五。
时若应休徵,至治难再睹。
长吟记灾异,慨然怀往古。
夜来风大作,吹万声熛怒。
初如奏笙竽,继若鸣金鼓。
倏忽啼鬼神,杂沓斗龙虎。
势欲翻渤海,响疑折天柱。
丰隆既出地,元冥亦行雨。
奔腾熠群动,滂濡浸后土。
助虐益咆咻,挠物无龃龉。
拔树倒千章,倾屋非一所。
估客念船舶,农夫忧场圃。
六鹢飞过来,爰居止于鲁。
鸡犬俱不宁,人物多安堵。
却思轩顼世,雨十而风五。
时若应休徵,至治难再睹。
长吟记灾异,慨然怀往古。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代末期一场猛烈的风雨景象。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乌云环绕太阳飞翔,如同飓风之母在空中起舞的壮观画面。夜晚风势骤然增大,声音如笙竽齐奏、金鼓轰鸣,甚至仿佛鬼神哭泣、龙虎争斗。风雨的力量强大到似乎要翻覆渤海,声音震撼得仿佛能折断天柱。
诗人接着借丰隆和元冥两位神话中的雷神雨神形象,强调风雨的威力,万物都在其奔腾的光芒中动荡,大地被雨水淹没。然而,这场风雨并未带来宁静,反而加剧了商人的忧虑(船只安全)和农夫的担忧(田地作物)。六鹢(古代传说中的水鸟)飞来,预示着风雨将止于鲁地,但鸡犬仍不得安宁,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诗人反思,这样的风雨频率远超古代轩顼时代的十雨五风(指风调雨顺),暗示着时局动荡不安,太平盛世难以再现。他深感忧虑,通过吟咏此诗记录下这一奇异的自然现象,并怀想过去的美好时光。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社会现实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