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版原文
峰开荷叶东南倾,梵宫截断西来青。
参差楼阁半空起,撞钟椎鱼撼林坰。
奔走簦笠数百里,随事来乞山中灵。
大众坐饱云捧足,百需顺应水建瓴。
彼饕者谁尸海阃,日鬻三帖山府庭。
交驰争此一席卷,赭山不足搜钵瓶。
囊橐所攫鸟兽散,遗臭满山草亦腥。
檐栋摧落甚败驿,旁风雨湿上见星。
厨烟寂寞甑釜破,残僧菜色身伶俜。
山运忽回缘法到,铁锡飞入总云亭。
伽蓝起舞山鬼避,击大法鼓轰雷霆。
竖硬脊梁施敏手,恢恢余刃新发硎。
仆者以兴弊者划,如痼病脱沈醉醒。
况今佛流正澎湃,平地丈浪腾沧溟。
何事不可咄嗟办,寺已如画山翠屏。
谁知不忍回首处,山下景色何凋零。
文献故家编下户,潇潇四壁门长扃。
旧来富家鼠窜伏,贫民偶遗风涛萍。
叫嚣隳突尚不已,宛转就缚垂死丁。
春风无分日光薄,冤声苦语那可听。
信有天堂与地狱,咫尺中间分异形。
世变不情至此极,仰面三叹天冥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四月五日醉酒后游历慈云阁的所见所感。首句“峰开荷叶东南倾”,形象地写出山势如荷叶般向东南倾斜,梵宫矗立其中,显得庄重而深远。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参差楼阁半空起”和“撞钟椎鱼撼林坰”,展现了阁楼高低错落,钟声悠扬,震撼着山林的宁静。
诗人描述了远道而来的人们,带着虔诚的心,跋山涉水只为祈求山中的神灵庇佑。“大众坐饱云捧足”描绘了信徒们的虔诚,而“百需顺应水建瓴”则象征着他们顺应自然,一切需求皆从简朴中寻求满足。然而,诗中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彼饕者谁尸海阃”,讽刺了权贵的贪婪和奢侈。
随着情节的发展,寺庙的衰败景象与先前的热闹形成对比:“檐栋摧落甚败驿”,僧人生活困苦,“厨烟寂寞甑釜破”。然而,佛法的力量在“山运忽回缘法到”时显现,寺庙重新焕发生机,伽蓝舞蹈,山鬼退避,法鼓雷鸣,正义得以彰显。
诗人感慨世间变迁,贫富悬殊,表达了对底层人民苦难的同情:“冤声苦语那可听”,并感叹“世变不情至此极”。最后,他以“信有天堂与地狱”作结,暗示人间的善恶分明,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语言生动,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