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喙不仁固可恨,文种踟蹰亦已庸
出处:《沧浪曲》
宋 · 张方平
五湖波浪涵秋空,风烟萧索愁溶溶。
棹扁舟兮长迈,当年则有越相之范公。
乌喙不仁固可恨,文种踟蹰亦已庸。
功大不赏威震主,不去必诛今古同。
周霍中曾殆如线,黥韩竟不保其终。
谁能持此沧浪曲,寄入三湘棹唱中。
棹扁舟兮长迈,当年则有越相之范公。
乌喙不仁固可恨,文种踟蹰亦已庸。
功大不赏威震主,不去必诛今古同。
周霍中曾殆如线,黥韩竟不保其终。
谁能持此沧浪曲,寄入三湘棹唱中。
鉴赏
这首《沧浪曲》由宋代诗人张方平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反思,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人性的洞察。
开篇“五湖波浪涵秋空,风烟萧索愁溶溶”,以五湖的壮阔景象为背景,渲染出一种萧瑟、忧郁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无奈。接着,“棹扁舟兮长迈,当年则有越相之范公”一句,将读者引入历史的长河,借范蠡(越相)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怀念。
“乌喙不仁固可恨,文种踟蹰亦已庸”两句,通过对比文种与范蠡的命运,揭示了功高盖主的悲剧性结局,以及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文种的犹豫与退缩,与范蠡的决断与远见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不同选择所带来的不同命运。
“功大不赏威震主,不去必诛今古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在权力面前,即使是功勋卓著之人也难以逃脱被猜忌与迫害的命运。这种现象自古至今,屡见不鲜,体现了历史的残酷与无奈。
最后,“谁能持此沧浪曲,寄入三湘棹唱中”以问句结束,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刻思考与对未来的深深忧虑。诗人似乎在问:谁能在这充满悲凉与无奈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一丝安慰与解脱?将这样的思考融入到三湘的棹歌声中,既是对历史的回响,也是对未来的呼唤。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性、命运、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深切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