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时人争赋懒窠诗,我羡懒窠诗不作全文

时人争赋懒窠诗,我羡懒窠诗不作

出处:《樊氏昆仲懒窠
金末元初 · 李俊民
君不见读书边,孝先谓。
师可嘲,何典记。
又不见梁州阴子春,足不肯洗恐败事。
何须向人说道理,养得疏慵性如此。
摆手便行谁家子,嵩洛之间两居士。
未尝点检形骸外,挂角羚羊心已死。
问之非渔亦非樵,人言似痴还似高。
叔夜自知不堪七,以书遂绝平生交。
一官从此束高阁,赖是天教闲处著。
时人争赋懒窠诗,我羡懒窠诗不作

鉴赏

这首诗《樊氏昆仲懒窠》由金末元初的诗人李俊民所作,描绘了一幅懒散而超脱的生活画卷。

诗中首先提到“君不见读书边”,引出对两位懒人的描述,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而是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接着,通过“孝先谓。师可嘲,何典记”两句,暗示了这两位懒人并不遵循常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与众不同。

随后,诗中提到“梁州阴子春,足不肯洗恐败事”,这里借用了历史人物阴子春的例子,进一步强调了懒人不拘小节、不为世俗所累的态度。紧接着,“何须向人说道理,养得疏慵性如此”一句,表达了懒人不需解释自己行为的理由,他们的性格就是如此疏懒。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两位懒人的形象:“摆手便行谁家子,嵩洛之间两居士。”他们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如同隐居在嵩山和洛水之间的隐士。他们“未尝点检形骸外,挂角羚羊心已死”,表明他们内心已经超脱,不再为外物所动,甚至对生命的追求也变得淡然。

最后,诗人通过“问之非渔亦非樵,人言似痴还似高”两句,指出这两人的行为看似愚钝,实则有着超凡脱俗的智慧。他们“叔夜自知不堪七,以书遂绝平生交”,引用嵇康的故事,说明他们深知自己的局限,选择与世隔绝,不再与世人交往。然而,他们却“一官从此束高阁,赖是天教闲处著”,即使身居官位,也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懒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典故,生动地刻画了懒人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赞赏和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