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鞭断江江逆流,八公草木皆为仇
出处:《氐带箭》
明 · 李东阳
秦鞭断江江逆流,八公草木皆为仇。
山头鹤唳争回首,城南老氐带箭走。
雄兵百万如倒山,三十年来一翻手。
君不见扪虱翁,遗言莫遣西师东。
妇人孺子徒为忠,燕山饥鹰思弄风,归来但哭阳平公。
山头鹤唳争回首,城南老氐带箭走。
雄兵百万如倒山,三十年来一翻手。
君不见扪虱翁,遗言莫遣西师东。
妇人孺子徒为忠,燕山饥鹰思弄风,归来但哭阳平公。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明代李东阳的《氐带箭》描绘了一幅紧张激烈的战争场景。首句“秦鞭断江江逆流”以夸张的手法,暗示敌人的强大和战事的艰难,江水仿佛被秦朝的强权所阻,逆流而上。接着,“八公草木皆为仇”进一步渲染了敌我之间的仇恨,连草木都似乎与敌人结下了不解之仇。
“山头鹤唳争回首,城南老氐带箭走”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了战败者的狼狈,山上的白鹤因战乱而惊慌失措,城南的老氐(可能指氐族士兵)只能带着箭矢仓皇逃窜。接下来的诗句“雄兵百万如倒山,三十年来一翻手”展现了战争的规模和历史跨度,仿佛百万大军瞬间崩溃,如同山岳倾覆。
最后,诗人借“扪虱翁”之口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发动东征,强调妇人孺子的忠诚无益于大局,而“燕山饥鹰思弄风”则比喻那些趁乱起事的人。结尾处,诗人哀叹阳平公的悲剧,表达了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鲜明的意象和深沉的反思,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