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三载足昏塞,一听妙语还醒松
不令自赋归去来,更以新诗祖行色。
开缄墨湿雨濛濛,细读字字含清风。
尘埃三载足昏塞,一听妙语还醒松。
持归柴桑有茅舍,揭之其间作佳话。
非惟可诧陶渊明,亦愧当年督邮者。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昔之督邮:过去的督邮。逐:驱赶。
彭泽:地名,指彭泽县令陶渊明。
今之督邮:现在的督邮。
眷昌国:对昌国(地名)有所眷恋。
自赋:自己写的《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隐之作。
祖行色:为出行的人送行。
开缄:打开信封。
墨湿雨濛濛:形容墨迹湿润,如同细雨。
字字含清风:每个字都仿佛带有清新的气息。
尘埃三载:三年的尘世劳顿。
昏塞:昏暗、迷茫。
妙语:美妙的语言。
柴桑:地名,陶渊明故乡。
茅舍:简陋的房屋。
佳话:美好的故事。
诧:惊讶。
陶渊明:东晋诗人。
督邮者:当时的督邮。
翻译
从前的督邮驱赶彭泽县令,如今的督邮却眷恋昌国。他不让别人写《归去来兮辞》,反而以新诗为他的离去增添色彩。
打开信封墨迹湿润如细雨,细细阅读字字间仿佛带着清风。
三年的尘埃足以使人昏沉,但一听到这美妙的话语又让人心神清醒。
他把这首诗带回柴桑的茅屋,作为一段佳话展示出来。
这不仅让人惊讶于陶渊明的才情,也让当时的督邮感到羞愧。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阮所作,名为《昌国秩满次陈纠祖行韵一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过去与现在督邮工作差距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曾经作为督邮者身份的自我反省。
开篇两句“昔之督邮逐彭泽,今之督邮眷昌国”直接点出了历史上的督邮追随彭泽(古代名将)与现在督邮关注的是昌国(可能指某个地方或者国家的繁荣)之间的不同。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和现在工作内容、质量的不满。
接下来的“不令自赋归去来,更以新诗祖行色”则是说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创作新的诗篇,以此来纪念或传承某种精神。这里的“新诗”可能指的是作者自己的作品,而“祖行色”则可能暗示了对古人风格的追寻。
中间四句“开缄墨湿雨濛濛,细读字字含清风。尘埃三载足昏塞,一听妙语还醒松。”描绘了一种安静阅读诗文的情景。纸张因墨水而湿润,如同细雨般的氛围;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清新的风格。长久以来被尘埃掩盖的心灵,通过聆听美妙的话语得以清醒和解脱。
最后两句“持归柴桑有茅舍,揭之其间作佳话。”表达了作者希望将这份阅读诗文的喜悦带回家中,并在茅屋之间分享这段美好的时光,将它变成一则佳话传颂。
结尾两句“非惟可诧陶渊明,亦愧当年督邮者。”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过去作为督邮的经历感到羞愧,同时也对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淡泊名利而感到遗憾。这里的“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以其高洁的人格和清新脱俗的文风著称。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作者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抒发了对过去与现在工作态度、精神追求的反思,以及对个人过往行为的自我批评。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于文学创作和传承的重视,以及希望能够像古代文人那样超脱世俗,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