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有神,动而作则
出处:《赠皇甫侍御赴都八首 其三》
唐 · 元希声
道心惟微,厥用允塞。
德辉不泯,而映邦国。
静以有神,动而作则。
九皋千里,其声不忒。
德辉不泯,而映邦国。
静以有神,动而作则。
九皋千里,其声不忒。
注释
道心:指道的本源或根本性质。惟微:极其微妙,难以捉摸。
厥用:它的作用。
允塞:充满,遍及各处。
德辉:美德的光辉。
泯:消失,熄灭。
映:照亮,影响。
邦国:国家。
静:宁静,静止的状态。
有神:蕴含神妙,充满灵性。
动:行动,活动。
作则:成为规范,作为榜样。
九皋:深远的沼泽,比喻遥远的地方。
千里:形容非常遥远。
其声:这里指道或德的声音,比喻影响力。
不忒:没有差错,始终保持一致。
翻译
道的本心极其微妙,它的作用却广泛无遗。美德的光辉不曾熄灭,照亮着整个国家。宁静中蕴藏着神妙,行动时成为世人规范。即使远在千里的沼泽,它的鸣声也丝毫不差。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了哲理和深邃意境的诗歌,展现了古人对精神修养与德行施展的高尚追求。开篇“道心惟微,厥用允塞”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细腻体察和外在行为严格自律的要求。"道心"指的是追求道德、智慧的心灵状态,而"厥用允塞"则强调了这种修养需要在实际行动中不断实践并达到完善。
接着“德辉不泯, 而映邦国”描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如同光芒四射,照亮整个国家。这里的“德辉”指的是道德的光辉,而"不泯"则表示这种光辉不会消散,它能够影响到整个国家。
中间两句“静以有神,动而作则”阐述了古人对于内心宁静与外在行为和谐统一的理解。"静以有神"意味着在宁静中保持精神的专注,而"动而作则"则强调了在行动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
最后两句“九皋千里,其声不忒”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超越空间限制的声音传播,无论远近都不会有所减损。这里的“九皋”可能是指九曲山谷,而"其声不忒"则表达了这种声音或影响力穿越千里,依然清晰而不失真。
整首诗通过对道德修养、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尚境界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