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憎佛日,悔乞白毫光
出处:《哀述》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自今憎佛日,悔乞白毫光。
大忌逢佳节,终身恨法王。
音容归寂灭,体魄合鸿荒。
咫尺慈威失,庭闱在北邙。
大忌逢佳节,终身恨法王。
音容归寂灭,体魄合鸿荒。
咫尺慈威失,庭闱在北邙。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哀述》系列之一,具体为第八首。诗中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反思与哀悼之情。
首句“自今憎佛日”,诗人从个人情感出发,表示从今以后对佛教的日子感到厌恶,可能是因为对佛教某些教义或实践产生了质疑或不满。接着,“悔乞白毫光”一句,诗人后悔曾经祈求佛光加身,暗示了对过去行为的反省和后悔。
“大忌逢佳节”一句,诗人指出在佛教节日时,自己内心充满了忌讳和不安,可能是因为这些节日与自己的信仰或情感状态相冲突。接下来的“终身恨法王”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领袖或教义的持续怨恨,这种怨恨可能是对佛教某些教义的不认同,或者是对佛教在个人生活中的影响感到不满。
“音容归寂灭,体魄合鸿荒”两句,诗人通过描述声音、面容的消逝以及身体与自然的融合,表达了对逝去事物的哀悼和对生命终将归于寂静的感慨。这里的“寂灭”和“鸿荒”分别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和宇宙的原始状态,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宇宙永恒的深刻思考。
“咫尺慈威失,庭闱在北邙”最后两句,诗人感叹即使在佛教的庇护下,慈爱的力量也已消失,家人的住所(庭闱)却位于北邙山,这里可能是指墓地,暗示了亲人已离世,表达了对失去亲人的哀痛之情。北邙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被用来指代坟墓之地,因此这句话既是对亲人去世的哀悼,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生命、死亡和宇宙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