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莫闻鸾凤啸,大夫皆作栋梁材
出处:《欲至大安寺不果》
清 · 王尔烈
登陟犹馀济胜才,回车何日望崔嵬。
高峰入梦如经眼,万壑当门祇望梅。
游子莫闻鸾凤啸,大夫皆作栋梁材。
不须山水说残剩,灵秀应多雨露培。
高峰入梦如经眼,万壑当门祇望梅。
游子莫闻鸾凤啸,大夫皆作栋梁材。
不须山水说残剩,灵秀应多雨露培。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王尔烈所作,名为《欲至大安寺不果》。诗中描绘了作者在登山途中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联“登陟犹馀济胜才,回车何日望崔嵬”表达了诗人对攀登高山的渴望和对未知顶峰的期待。这里,“济胜才”指的是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人,“崔嵬”则形容山峰高耸入云,象征着追求的目标或理想。
颔联“高峰入梦如经眼,万壑当门祇望梅”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景象。他仿佛在梦中见到了巍峨的山峰,眼前是千沟万壑,心中只想着那远处的梅花,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颈联“游子莫闻鸾凤啸,大夫皆作栋梁材”转而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这里,“游子”指漂泊在外的人,“鸾凤”象征着高洁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大夫”则是古代官职,这里比喻有能力的人。“栋梁材”则比喻能支撑大厦的支柱,意味着有能力的人应该被重用,发挥其价值。
尾联“不须山水说残剩,灵秀应多雨露培”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强调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机,并暗示了后天培养的重要性。这里的“残剩”可能是指自然界中未被充分利用或发掘的部分,“灵秀”则指自然界中的精华或美好,“雨露培”则比喻通过适当的培养和教育,使这些美好得以成长和发扬。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登山的体验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能力与品德的重视,以及对后天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