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二拍,泪尽蛾眉没蕃客
杜君少与山人友,山人没来今已久。
当时海内求知音,嘱付胡笳入君手。
杜陵攻琴四十年,琴声在音不在弦。
座中为我奏此曲,满堂萧飋如穷边。
第一第二拍,泪尽蛾眉没蕃客。
更闻出塞入塞声,穹庐毡帐难为情。
胡天雨雪四时下,五月不曾芳草生。
须臾促轸变宫徵,一声悲兮一声喜。
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
回鹘数年收洛阳,洛阳士女皆驱将。
岂无父母与兄弟,闻此哀情皆断肠。
杜陵先生證此道,沈家祝家皆绝倒。
如今世上雅风衰,若个深知此声好。
世上爱筝不爱琴,则明此调难知音。
今朝促轸为君奏,不向俗流传此心。
拼音版原文
翻译
绿琴胡笳谁妙弹,山人杜陵名庭兰。杜君少与山人友,山人没来今已久。
当时海内求知音,嘱付胡笳入君手。
杜陵攻琴四十年,琴声在音不在弦。
座中为我奏此曲,满堂萧飋如穷边。
第一第二拍,泪尽蛾眉没蕃客。
更闻出塞入塞声,穹庐毡帐难为情。
胡天雨雪四时下,五月不曾芳草生。
须臾促轸变宫徵,一声悲兮一声喜。
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
回鹘数年收洛阳,洛阳士女皆驱将。
岂无父母与兄弟,闻此哀情皆断肠。
杜陵先生證此道,沈家祝家皆绝倒。
如今世上雅风衰,若个深知此声好。
世上爱筝不爱琴,则明此调难知音。
今朝促轸为君奏,不向俗流传此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琴瑟和鸣的音乐会,诗人通过对音乐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于现实中雅致风格消逝的感慨。
开篇“绿琴胡笳谁妙弹,山人杜陵名庭兰”两句,便设定了一种文化与自然交融的意境。这里的“绿琴”和“胡笳”都是古代乐器,其中“绿琴”指的是琴,而“胡笳”则是来源于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常被用来表达边塞之音。“山人杜陵名庭兰”则是对诗中主人公杜陵先生的介绍,他不仅擅长弹奏,还以其园林著称。
接着,“杜君少与山人友,山人没来今已久”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这里的“山人”指的是隐居在山中的人,而“杜君”则是对杜陵先生的尊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杜陵先生曾经的友谊,以及现在彼此已久不见面的感慨。
“当时海内求知音,嘱付胡笳入君手”一句,进一步强化了对于音乐美好的追求和传承。这里的“当时”指的是过去,而“海内”则是指整个国家范围内的人都在寻找着真正懂得乐曲之美的人。这两句表达了对于音乐的高度评价以及对杜陵先生艺术才华的认可。
然后,“杜陵攻琴四十年,琴声在音不在弦”一句,通过对杜陵先生多年的练习和对琴艺精深理解来强调其高超的艺术造诣。这里的“攻琴”意味着长时间的刻苦钻研,而“琴声在音不在弦”则是说真正的音乐美感来自于内心的感悟而非单纯的技巧表现。
紧接着,“座中为我奏此曲,满堂萧飋如穷边”两句,更深入地描绘了音乐会的情景。这里的“座中”指的是在场的人们,而“满堂”则是形容整个厅堂被美妙的琴声填充。这两句通过对比,将音乐会的氛围与荒凉边塞相比较,强调了音乐所带来的震撼和深远的情感。
随后,“第一第二拍,泪尽蛾眉没蕃客”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在听琴时的强烈情感反应。这里的“第一第二拍”指的是乐曲中的节奏,而“泪尽蛾眉没蕃客”则形容诗人被音乐深深打动,眼泪涟涟,以至于连面部表情都变得扭曲。
此后,“更闻出塞入塞声,穹庐毡帐难为情”两句,进一步扩展了音乐所传达的情感。这里的“出塞入塞声”指的是来自边疆的乐声,而“穹庐毡帐难为情”则是在形容这种音乐带来的哀愁之情,是多么的深沉和难以表达。
再下来,“胡天雨雪四时下,五月不曾芳草生”两句,则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加强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在这里,“胡天”指的是边疆的天气,而“雨雪四时下”则形容那种恶劣的气候条件。同时,“五月不曾芳草生”则是在说即便是农历五月,这里也不曾有过绿意盎然的景象。
紧接着,“须臾促轸变宫徵,一声悲兮一声喜”两句,则描绘了音乐节奏的变化和所带来的情感波动。这里的“促轸”指的是乐曲中快慢顿挫的节奏,而“变宫徵”则是说这种节奏的变化能够引起人们复杂的情感反应。
随后,“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深切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这里的“南看汉月”是在说诗人向南凝望着古代的汉朝之月,而“双眼明”则是形容诗人的双目中充满了泪水。同时,“却顾胡儿寸心死”则是在表达对于边塞民族音乐的深切怀念,感慨于这种文化已经式微。
此后,“回鹘数年收洛阳,洛阳士女皆驱将”两句,则描绘了一场历史上的战争和社会动荡。这里的“回鹘”是指唐朝时期的一次对外战争,而“收洛阳”则是在说战乱后的洛阳城被收复。同时,“洛阳士女皆驱将”则是在形容当时洛阳城中的男女老少都被迫离开家园。
紧接着,“岂无父母与兄弟,闻此哀情皆断肠”两句,则表达了对于战争和离别所带来的深切哀伤。这里的“岂无”是在问难道没有,而“父母与兄弟”则是形容家人团聚的温暖。而“闻此哀情皆断肠”则是在说这种音乐能够引起人们对于亲情和故土的强烈怀念,感慨得如同心肠被撕裂。
最后,“杜陵先生证此道,沈家祝家皆绝倒”两句,则进一步肯定了杜陵先生对于音乐之道的理解和传承。这里的“证此道”是在说杜陵先生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了这种美好的音乐理念,而“沈家祝家皆绝倒”则是形容其他家族或门派在这方面已经不再有所贡献。
而结尾,“如今世上雅风衰,若个深知此声好。世上爱筝不爱琴,则明此调难知音。今朝促轸为君奏,不向俗流传此心”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中雅致艺术的消逝和对音乐美好的坚守。这里的“如今世上雅风衰”是在说现在社会上的高雅文化已经式微,而“若个深知此声好”则是形容只有真正懂得音乐之美的人才能欣赏这首乐曲。“世上爱筝不爱琴,则明此调难知音”则是在批评现实中人们更喜欢浅显的音乐而不是真正的高雅艺术。而最后,“今朝促轸为君奏,不向俗流传此心”则是在表达诗人今日之所以弹奏这首乐曲,是为了对懂得音乐美好的人传递自己的心声,而不愿意将这种情感流露于世俗的流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