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我到宋汴京,曾寻宋宫殿全文

我到宋汴京,曾寻宋宫殿

清 · 洪繻
湖东柳浪不闻莺,行行直入杭州城。
城中江水阻湖水,吴山长作越山横。
吴山下有第一泉,吴山上有第一峰。
吴山旧入宋大内,亭台苑囿今何空!山头有石蛟龙举,山中无树凤凰处。
禁籞曾传凤凰名,校场曾集龙虎旅。
自从北兵渡淮过,钱塘潮汐竟无波。
九重云物红兜劫,一角湖山白雁歌。
越中断送宋山河,吴山犹映销金窝。
我到宋汴京,曾寻宋宫殿
艮岳、青城虽不存,龙阶黼坐依稀见。
汴梁千载护朝门,潘、杨两湖仿畿甸。
如何此地数百年,吴山莽莽寒烟遍!杭州况是锦绣乡,杭都运比汴都长。
当日爱看天水碧,祇今惟见夕阳黄!此山虽不峻,襟带美江山。
钱江城南去,明湖城外环。
不须强弩射潮水,大江入海不复还。
江不还,湖不泻,我在山头望山下。
云中大笑海陵王,空画吴峰来立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吴山顶上,眺望杭州城及周边景色时的感慨与怀古之情。诗中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蕴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

首句“湖东柳浪不闻莺”,以静谧的湖面和柳林起笔,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暗示着历史的沉寂。接着,“行行直入杭州城”则引出了对杭州这座城市的描绘,预示着诗人将展开一段历史之旅。

“城中江水阻湖水,吴山长作越山横”两句,通过对比杭州城内的江水与湖水,以及吴山与越山的形象,巧妙地隐喻了历史上的地域分界与文化交融。吴山作为连接两地的桥梁,既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文化的交融。

“吴山下有第一泉,吴山上有第一峰”强调了吴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地理上具有显著的特点,在文化意义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接下来,“吴山旧入宋大内,亭台苑囿今何空!”则将视线转向历史,感叹昔日繁华的宫殿如今已成废墟,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山头有石蛟龙举,山中无树凤凰处”运用象征手法,通过“蛟龙”与“凤凰”的形象,分别代表力量与祥瑞,暗示了历史的起伏与文化的传承。而“禁籞曾传凤凰名,校场曾集龙虎旅”则进一步强调了吴山在历史上的重要角色,无论是皇家的禁苑还是军事的校场,都曾在这里留下辉煌的印记。

“自从北兵渡淮过,钱塘潮汐竟无波”一句,以钱塘江的潮汐变化为喻,反映了历史转折点的到来,暗示了宋朝的衰落与北方势力的崛起。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述宋朝宫殿的遗迹,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

最后,“杭州况是锦绣乡,杭都运比汴都长”总结了杭州的美丽与繁荣,同时也暗示了其历史地位的延续。而“当日爱看天水碧,祇今惟见夕阳黄”则以自然景象的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更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往辉煌与当前现状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