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河渠功不细,皂囊归奏圣明前
出处:《送杨肖韩补令盐城》
明 · 欧大任
千家鱼稻待鸣弦,暂借神君此地偏。
堤上楼高通海气,城头帆仄散湖烟。
玄夷书似衡山日,白马牲犹瓠子年。
闻道河渠功不细,皂囊归奏圣明前。
堤上楼高通海气,城头帆仄散湖烟。
玄夷书似衡山日,白马牲犹瓠子年。
闻道河渠功不细,皂囊归奏圣明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盐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象,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感。首联“千家鱼稻待鸣弦,暂借神君此地偏”以“鸣弦”比喻官吏的到来,暗示地方官员将为百姓带来福祉,同时点出盐城以渔业和水稻种植为主的经济特色。接着,“堤上楼高通海气,城头帆仄散湖烟”两句,通过高楼与帆影,展现了盐城临海靠湖的地理环境,以及繁忙的航运景象,海气与湖烟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水乡画卷。
“玄夷书似衡山日,白马牲犹瓠子年”则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地方官员勤政爱民、治理有方的赞美。玄夷、衡山、白马、瓠子等词语,分别指向古代的贤臣和历史事件,寓意官员应效仿古人,为百姓谋福利。最后,“闻道河渠功不细,皂囊归奏圣明前”表明诗人对杨肖韩补令盐城的期待,认为其治理之功非同小可,必将得到朝廷的认可和嘉奖。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盐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也寄托了诗人对地方官员的期望,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地方治理的关注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