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室登科士,多因行卷知
出处:《送李元藻入浙三首 其一》
宋 · 赵蕃
唐室登科士,多因行卷知。
至今传不朽,犹或谓能诗。
辟置仍于取,山林亦罔遗。
莫嗟今古异,穷达岂人为。
至今传不朽,犹或谓能诗。
辟置仍于取,山林亦罔遗。
莫嗟今古异,穷达岂人为。
注释
唐室:唐代朝廷。登科士:科举及第的士人。
行卷:展示才华以求推荐。
知:知晓,出名。
至今:直到现在。
不朽:永垂不朽。
谓:认为。
能诗:擅长写诗。
辟置:选拔任用。
仍:仍然。
于取:在选拔中。
山林:山野隐居。
罔遗:没有遗漏。
嗟:叹息。
异:不同。
穷达:困厄显达。
岂:难道。
为:是。
翻译
唐代科举及第的士人,往往因为展示自己的诗文才华而被人知晓。这种名声流传至今,有些人甚至认为他们仅凭诗歌就能永垂不朽。
选拔官员时依然看重这些才情,即使在山林隐居的人也不被遗漏。
不要感叹古今变迁,人生的困厄显达并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送李元藻入浙三首》中的第一首,题为“送李元藻入浙”。诗中表达了对唐代科举士人的赞赏,尤其是那些通过诗文才华得以出仕的人,他们的名声流传至今,即使在选拔人才时,诗歌能力仍然是重要的考量标准。诗人认为,无论是在朝廷任职还是隐居山林,这种对文学才情的重视并未改变,强调了才情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并鼓励李元藻不必过于忧虑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起伏,因为成功与否并非仅由人世的穷达决定。整首诗体现了对文学价值的肯定和对人才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