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我哀,我哀奈何
出处:《哀歌行》
清 · 梦麟
喧者勿喧,歌者勿歌。
呜呼我哀,我哀奈何?父知儿寒,母知儿饥。
我无父母,饥寒谁知?亲在忆亲,亲没恋坟。
魂断难复,草荒更新。
夜坐秉烛,兄右弟左。
同为孤儿,哀哉生我!抱女置膝,忍涕中悲。
儿亦无母,我怀痛之。
烛短夜寒,予心之酸。
男儿低头,顾影自怜。
呜呼我哀,我哀奈何?父知儿寒,母知儿饥。
我无父母,饥寒谁知?亲在忆亲,亲没恋坟。
魂断难复,草荒更新。
夜坐秉烛,兄右弟左。
同为孤儿,哀哉生我!抱女置膝,忍涕中悲。
儿亦无母,我怀痛之。
烛短夜寒,予心之酸。
男儿低头,顾影自怜。
鉴赏
这首《哀歌行》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孤儿寡母的悲惨境遇与内心深处的哀伤。开篇“喧者勿喧,歌者勿歌”两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无奈与对情感表达的克制,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沉重的氛围。接下来,“呜呼我哀,我哀奈何?”直接抒发了内心的痛苦与无助,引人共鸣。
“父知儿寒,母知儿饥。我无父母,饥寒谁知?”通过对比有父母与无父母者的不同遭遇,突出了孤儿的孤独与凄凉。紧接着,“亲在忆亲,亲没恋坟。魂断难复,草荒更新。”描述了亲人离世后,活着的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夜坐秉烛,兄右弟左。同为孤儿,哀哉生我!”描绘了一幅夜晚兄弟相依取暖的画面,强调了孤儿们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与孤独。最后,“抱女置膝,忍涕中悲。儿亦无母,我怀痛之。”将情感聚焦于孤儿的母亲,她怀抱孩子,心中满是辛酸与悲痛,孩子同样失去了母亲的关爱。
“烛短夜寒,予心之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孤儿母亲内心的酸楚与无助。“男儿低头,顾影自怜。”则以男性孤儿的视角,反思自己的处境,流露出深深的自我同情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孤儿寡母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内心的深切哀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