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起灭定,宜已堕诸数
谁言幽人迹,寂寥为善住。
太师说法地,何为号安素。
安得此粗言,令人起惊悟。
既不起灭定,宜已堕诸数。
不说福德多,冥冥知正度。
念复□饶益,能仁起兹护。
独示医王功,岂为有生故。
伊音究法乐,清言对芳树。
何日敝庐归,过汝穷朝暮。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沈辽所作,名为《留题广教安素堂》。沈辽以深邃的哲思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佛舍的宁静与求知的乐趣,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首句“佛舍静不喧”,开篇即点明了佛舍的宁静氛围,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内心的平静与专注。接着,“求心知有趣”表达了寻求内心真谛的乐趣,暗示了探索精神世界的愉悦感。
“谁言幽人迹,寂寥为善住。”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佛舍的清净与修行者的内心世界,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在寂静中寻找心灵栖息地的重要性。
“太师说法地,何为号安素。”这里提到的“太师”可能是指高僧或说法者,通过这一形象,诗人表达了对佛法传承与智慧传播的敬仰之情。
“安得此粗言,令人起惊悟。”诗人希望自己的言语能够触及人心,引发深刻的思考与觉醒,体现了其对启迪众生智慧的渴望。
“既不起灭定,宜已堕诸数。”这两句探讨了修行过程中的心态与境界,指出不应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或追求虚无的状态,而应保持灵活与开放的心态。
“不说福德多,冥冥知正度。”诗人强调了修行的内在价值,认为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正直与觉悟,而非外在的功德积累。
“念复□饶益,能仁起兹护。”这里使用了“□”符号,可能是笔误或缺失的部分,但整体表达的是对慈悲与保护的重视,强调了修行者对众生的关怀与守护。
“独示医王功,岂为有生故。”诗人将修行比作医王之功,旨在治愈心灵的病痛,指出这种行为并非为了个人利益,而是出于对众生福祉的深切关怀。
“伊音究法乐,清言对芳树。”这两句描绘了佛法的美妙与清雅,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展现了修行的意境之美。
最后,“何日敝庐归,过汝穷朝暮。”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希望能够再次回到这片宁静之地,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厚理解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达了对内心平静与智慧追求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