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如洪炉,金石能久坚
中有学仙台,燕平欲升天。
燕平骨已朽,遗台犹相传。
虽复生青松,岁久摧为烟。
极目望海波,不见三山巅。
三山巨鳌簪,山人虮虱然。
使无不足论,信有亦可怜。
大块如洪炉,金石能久坚。
天地会有尽,何物为神仙。
空山无笙鹤,落日下饥鸢。
今古非一台,浩叹秋风前。
鉴赏
这首诗名为《仙台》,是元代诗人刘因所作。诗中描绘了碣石与海际相连,西南覆盖全燕的壮丽景象,引出对学仙台的描述,表达了对仙人追求的向往与感慨。
首句“碣石来海际”,以“碣石”象征着仙人的居所,与大海相接,营造了一种神秘而遥远的氛围。接着“西南奄全燕”则描绘了仙台所在之地的广阔与深远,暗示了仙人生活的广阔天地。
“中有学仙台,燕平欲升天”两句,点明了仙台的存在,并通过“燕平欲升天”的想象,展现了人们对仙人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随后,“燕平骨已朽,遗台犹相传”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仙人虽已逝去,但仙台依然存在,成为后人追忆与敬仰的象征。
“虽复生青松,岁久摧为烟”以青松的生长与最终消散,比喻生命的短暂与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永恒与瞬间的思考。
“极目望海波,不见三山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仙境的渴望与追寻,却只能在心中想象,无法触及。
“三山巨鳌簪,山人虮虱然”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三山比作巨鳌头上的装饰,山人则如同微小的虮虱,形象地展示了仙人的渺小与人类的渺小之间的对比,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使无不足论,信有亦可怜”表达了对仙人追求的复杂情感,既有对仙人境界的向往,也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悲哀。
“大块如洪炉,金石能久坚”以洪炉比喻大自然的力量,强调了自然界的永恒与坚韧,与上文对时间与生命的探讨形成呼应。
“天地会有尽,何物为神仙”提出了对生命与宇宙终极问题的思考,表达了对永恒与不朽的追求与困惑。
“空山无笙鹤,落日下饥鸢”描绘了一幅空寂而凄凉的画面,象征着仙人的孤独与寂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今古非一台,浩叹秋风前”总结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感慨,表达了对过去与未来的无限遐想,以及面对时间流逝的深深叹息。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仙人境界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是一首富有哲思与艺术魅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