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羡住山僧,云烟阅暮早
清末民国初 · 夏孙桐
近郊月一至,厓藓手剔扫。
名山有真面,愈熟乃识好。
前鱼弃习见,佳境在曲缭。
正如旧读书,不厌数探讨。
雨后岩气蒸,奇馥发卉草。
上下万绿中,皎然石梁道。
坐看夕阳色,顿觉异春昊。
休羡住山僧,云烟阅暮早。
名山有真面,愈熟乃识好。
前鱼弃习见,佳境在曲缭。
正如旧读书,不厌数探讨。
雨后岩气蒸,奇馥发卉草。
上下万绿中,皎然石梁道。
坐看夕阳色,顿觉异春昊。
休羡住山僧,云烟阅暮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多次探访近郊名山的经历,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换与魅力。首句“近郊月一至,厓藓手剔扫”描绘了诗人亲自清理山崖上青苔的情景,既表现了对自然的亲近,也暗示了对山林之美的追求。接下来,“名山有真面,愈熟乃识好”表达了随着对山的深入了解,其独特的美逐渐显现出来的过程。
“前鱼弃习见,佳境在曲缭”运用比喻手法,将山中的美景比作被抛弃的前鱼,暗示了这些美景不为常人所知,需要深入探索才能发现。接着,“正如旧读书,不厌数探讨”则将探索山林的过程类比为读书,强调了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雨后岩气蒸,奇馥发卉草”描绘了雨后山间的景象,岩气蒸腾,花香四溢,展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上下万绿中,皎然石梁道”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林中的绿意盎然,以及石桥道路的清晰可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坐看夕阳色,顿觉异春昊”写出了诗人静坐观夕阳时的感受,夕阳的色彩让人心生感慨,仿佛感受到了不同于春天的广阔与深邃。“休羡住山僧,云烟阅暮早”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僧侣生活的看法,认为他们虽然住在山中,但云烟易逝,岁月匆匆,不如享受当下,珍惜眼前的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