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嘈复杂杂,烝汗流成浆
积阴绵五旬,畏景淡无光。
天漏比西极,地湿等南方。
今何苦常雨,昔何苦常旸。
七月二日夜,天工为谁忙。
浮云黑如墨,飘风怒如狂。
滂沱至夜半,天地为低昂。
势如蛟龙出,平陆俄怀襄。
初疑倒巫峡,又似翻潇湘。
千门各已闭,仰视天茫茫。
但闻屋侧声,人力无支当。
嗟哉此圜土,占胜非高冈。
赭衣无容足,南房并北房。
北房水二尺,聚立唯东箱。
桎梏犹自可,凛然覆穹墙。
嘈嘈复杂杂,烝汗流成浆。
张目以待旦,沈沈漏何长。
南冠者为谁,独居沮洳场。
此夕水弥满,浮动八尺床。
壁老如欲压,守者殊皇皇。
我方鼾鼻睡,逍遥游帝乡。
百年一大梦,所历皆黄粱。
死生已勘破,身世如遗忘。
雄鸡叫东白,渐闻语声扬。
论言苦飘扬,形势犹仓黄。
起来立泥涂,一笑褰衣裳。
遗书宛在架,吾道终未亡。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持续不断的大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困扰。开篇即写燕山五月六月时节的气候变化多端,阴雨连绵,让人感到天色淡然无光。这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变幻莫测的一种无奈和感慨。
接着,诗人通过“今何苦常雨,昔何苦常旸”两句,表达了对过去与现在气候异常的困惑和不解。七月二日夜晚,天空阴沉,云如黑墨,风起似狂,给人的心境带来了一种压抑感。
诗中“滂沱至夜半,天地为低昂”写出了大雨如潮水般倾盆而下,整个天地之间似乎都在这强烈的气象作用之下起伏变化。随后,“势如蛟龙出,平陆俄怀襄。初疑倒巫峡,又似翻潇湘”几句,则形象地描绘了大雨带来的洪水宛如蛟龙一般从天而降,威力无比。
接着的“千门各已闭,仰视天茫茫。但闻屋侧声,人力无支当”表达了在这场大雨面前,人们关上门窗,无奈地听着雨声,却又感到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对抗不了自然界的威力。
“嗟哉此圜土,占胜非高冈。赭衣无容足,南房并北房”则写出了在这场大雨中,即便是坚固的房屋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人们却只能束手无策地面对。
诗人的个人遭遇也在“北房水二尺,聚立唯东箱。桎梏犹自可,凛然覆穹墙”中得到了体现,他的居所被淹没成灾,书籍和物品都被雨水浸湿。
“嘈嘈复杂杂,烝汗流成浆。张目以待旦,沈沈漏何长”写出了在这场连绵不断的大雨中的焦虑与无奈,以及对天亮的渴望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南冠者为谁,独居沮洳场。此夕水弥满,浮动八尺床”则让人联想到诗人可能是因为避难而居住在一个偏远的地方,但即便如此,这场大雨依然影响到了他的生活,甚至连床都被水浸过了。
“壁老如欲压,守者殊皇皇。我方鼾鼻睡,逍遥游帝乡”则表达了诗人在这场灾难面前的无奈与超脱,他选择沉醉于梦中,以此逃避现实的困扰。
“百年一大梦,所历皆黄粱。死生已勘破,身世如遗忘”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宇宙的一种超脱感慨,他将所有的苦难与欢乐都视为一次漫长而又短暂的梦境。
最终,“雄鸡叫东白,渐闻语声扬。论言苦飘扬,形势犹仓黄”则写出了诗人从梦中醒来,对于外界声音的感知,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再度关注和思考。
“起来立泥涂,一笑褰衣裳。遗书宛在架,吾道终未亡”则是诗人的自我安慰,他虽然遭遇了许多不幸,但他的精神和信念依然坚守,没有被这场大灾所摧毁。
整首诗通过对一场持续的大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界变幻莫测时的心理变化,从无奈、困惑到超脱、自我安慰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