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种自生植,屡伐常苍然
严冬树色改,青松耀红鹃。
不种自生植,屡伐常苍然。
我病不暇耕,行复观我田。
呼扶偃蹇后,倩护龙钟先。
僮客四面集,畦疃相勾连。
敢云岁晏休,翻犁趁晴暄。
民政今古殊,忧乐岂异源。
收身卧荒刹,朗月前夜圆。
鹊懒附枝静,鼯饥嗅床穿。
为农悔不早,时发棹歌旋。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浮山:一座山的名字。昔:从前。
罗:地名或人名。
巅:山顶。
严冬:寒冷的冬季。
树色改:树木颜色改变。
青松:常绿松树。
红鹃:红色杜鹃鸟。
自生植:自然生长。
屡伐:多次砍伐。
常苍然:始终保持苍翠。
病:疾病。
暇:空闲。
耕:耕作。
田:田地。
偃蹇:疲倦。
倩:请求。
龙钟:形容老人行动不便。
僮客:童仆。
畦疃:田地的沟渠。
勾连:相互连接。
岁晏:年末。
晴暄:晴朗温暖的日子。
民政:社会风俗。
殊:不同。
忧乐:忧虑与快乐。
荒刹:荒废的寺庙。
朗月:明亮的月亮。
圆:圆满。
鹊懒:喜鹊懒散。
鼯饥:鼯鼠饥饿。
床穿:床下被嗅遍。
早:早些时候。
棹歌:船夫的歌。
翻译
昔日浮山飞来,与罗峰顶相会合。寒冬时节,树木颜色变换,唯有青松映衬着红杜鹃。
无需人工种植,松树自然生长,即便多次砍伐,依然苍翠繁茂。
我病弱无法耕作,只能行走间遥望我的田地。
呼唤疲惫的仆人,先照顾年迈的自己。
孩童和仆人从四面聚集,田地相连,形成一片景象。
哪敢言及农事已晚,趁着晴朗天气翻犁耕田。
古今社会风俗不同,忧虑与快乐的源头并无差异。
我将身体寄托在这荒废的寺庙,仰望朗月圆满之夜。
喜鹊懒于栖息,屋内寂静,鼯鼠因饥饿而嗅遍床底。
早知如此,我应更早投身农事,时常唱起渔歌归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严冬季节中,身处于自然之中的情景。开篇“浮山昔飞至,与罗合其巅”一句,以宏伟的画面展现出山峰连绵相接,气势磅磅。
紧接着,“严冬树色改,青松耀红鹃”展示了冬日里树木变得更加苍郁,而青松却依旧挺立,其间偶尔有红色的鹃鸟飞过,增添了一抹生机与亮色。
“不种自生植,屡伐常苍然”一句,表达了自然界中生命力极强,即使是未经人手栽培的植物,也能在不断的砍伐中重新长出青绿。而“我病不暇耕,行复观我田”则透露出诗人的身体状况不佳,无力耕作,只得远远地观望自己的田地。
“呼扶偃蹇后,倩护龙钟先”一句,可能是在描述农事劳作的辛勤,以及对未来收成的期待。而“僮客四面集,畦疃相勾连”则是描绘了一幅农民忙碌于田间的景象,他们的耕种活动交织在一起。
接下来的“敢云岁晏休,翻犁趁晴暄”表达了对丰收的期待和劳动后的满足感。随后,“民政今古殊,忧乐岂异源”一句,反映出了诗人对于不同时代政治与民生关怀的深刻思考。
“收身卧荒刹,朗月前夜圆”表达了诗人在田间劳作后,归来时天色已晚,躺在简陋的住所中,仰望着明亮而完满的月亮。而“鹊懒附枝静,鼯饥嗅床穿”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景,鸟儿栖息于枝头,小动物因饥饿而在床下寻觅食物。
最后,“为农悔不早,时发棹歌旋”表达了诗人对于未能早日致力农业生活的遗憾,以及在恰当的时机中吟唱着田间劳作之歌,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农事活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土地、生态以及农业生活的深厚情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个人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