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随处款归程,古洞幽虚道意生
出处:《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二首》
明 · 王守仁
春山随处款归程,古洞幽虚道意生。
涧壑风泉时远近,石门萝月自分明。
林僧住久炊遗火,野老忘机罢席争。
习静未缘成久坐,却惭尘土逐虚名。
涧壑风泉时远近,石门萝月自分明。
林僧住久炊遗火,野老忘机罢席争。
习静未缘成久坐,却惭尘土逐虚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王守仁再次访问阳明别洞时所见的自然美景与内心感悟。首句“春山随处款归程”以春天的山景作为背景,暗示着诗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接着,“古洞幽虚道意生”则点明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古洞的幽静与空灵激发了他的道家思想。
“涧壑风泉时远近,石门萝月自分明”两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山间清幽的环境,风声、泉水声时隐时现,石门前的月光与藤蔓交织出一幅宁静的画面。这些细节不仅美化了环境,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林僧住久炊遗火,野老忘机罢席争”描绘了一幅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活图景。林中的僧人长久居住于此,炊烟袅袅,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而田野的老人们则放弃了世俗的争斗,过着简单而满足的生活。这种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超越。
最后,“习静未缘成久坐,却惭尘土逐虚名”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他意识到自己未能真正地静下心来,反而被世俗的尘埃与虚名所累,流露出一丝自责与反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自我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超脱世俗的追求以及对内心平静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