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有遗民,道远我无车
出处:《和陶读《山海经》,并引 其一》
宋 · 苏轼
今日天始霜,众木敛以疏。
幽人掩关卧,明景翻空庐。
开心无良友,寓眼得奇书。
建德有遗民,道远我无车。
无粮食自足,岂谓谷与蔬。
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
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
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
幽人掩关卧,明景翻空庐。
开心无良友,寓眼得奇书。
建德有遗民,道远我无车。
无粮食自足,岂谓谷与蔬。
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
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
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
注释
天始霜:初降霜冻。敛以疏:变得稀疏。
幽人:隐士。
明景:明亮的阳光。
良友:知心好友。
奇书:奇异的书籍。
遗民:遗留下来的居民。
无车:无车可乘。
自足:足够。
谷与蔬:谷物和蔬菜。
稚川翁:指代某位古人。
千载:千年。
渊明:陶渊明。
三士图:三位贤士的画像。
恨晚:来得太迟。
岂不如:难道不如。
翻译
今天开始降霜,树木都收敛枝叶变得稀疏。隐士关上房门躺下,明亮的阳光照进空荡的屋宇。
心中没有知心好友,却意外发现了一本奇异的书。
建德之地还有遗民,但路途遥远我无车可乘。
没有丰富的食物也足够,难道谷物和蔬菜不满足?
我对这位稚川翁感到惭愧,他千年后的精神与我同在。
让我与陶渊明一起入画,可以作为三位贤士的画像。
虽然学习道义来得太迟,但写诗难道我不如古人?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诗中“今日天始霜,众木敛以疏”描绘了一幅秋日凄清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抒发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此后,“幽人掩关卧,明景翻空庐”则表现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和超脱尘世的意境。
“开心无良友,寓眼得奇书”表达了对知识和精神上的追求,以及对于良师益友之重要性的认识。接着,“建德有遗民,道远我无车”则流露出一种历史感和时代感,诗人通过古代的遗民来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力量局限。
“无粮食自足,岂谓谷与蔬”表明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简朴态度,以及对精神独立的追求。而“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则是诗人对于历史上某些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希望自己能与他们齐名。
最后,“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士的景仰,以及对个人修养和文学创作的自信。这首诗通过多重意象和深邃情感,展现了苏轼广博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