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白猿吟,傥能喧夜寂
出处:《追赋秋浦》
宋 · 陈文蔚
我为秋浦游,欲访秋浦迹。
及已到此邦,秋浦无处觅。
或云百里间,始见江祖石。
或云江祖石,止在齐山侧。
地形著山川,记载具文籍。
父兄世流传,论且不可覈。
况出形器表,理可俄而测。
所以圣人心,贵在于默识。
不然差毫釐,千里成舛忒。
想今锦鷤鸟,欲见已不得。
试听白猿吟,傥能喧夜寂。
及已到此邦,秋浦无处觅。
或云百里间,始见江祖石。
或云江祖石,止在齐山侧。
地形著山川,记载具文籍。
父兄世流传,论且不可覈。
况出形器表,理可俄而测。
所以圣人心,贵在于默识。
不然差毫釐,千里成舛忒。
想今锦鷤鸟,欲见已不得。
试听白猿吟,傥能喧夜寂。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秋浦:地名,古代水名。觅:寻找。
江祖石:可能是一个自然景观或历史遗迹。
齐山:可能是具体山名。
文籍:书籍,文献。
覈:核实,查证。
形器表:物质世界,可见事物。
默识:内在的理解,不言而喻的知识。
舛忒:错误,偏差。
白猿:传说中的动物,象征哀愁或神秘。
翻译
我来到秋浦游玩,想要探寻秋浦的遗迹。然而当我到达这里,却找不到秋浦的踪迹。
有人说,在百里之外,才开始看到江祖石。
又有人说,江祖石其实只在齐山的一侧。
这里的地形和山水被详细记录在文献中。
父辈们世代相传,但这些说法难以考证。
更何况,它超越了物质形态,道理深奥难测。
因此,圣人的智慧在于内心的理解。
稍有偏差,哪怕只有毫厘,千里之遥也会大相径庭。
想象现今的锦鳦鸟,想要相见恐怕已经不可能。
试着听听那白猿的哀鸣,或许能打破夜晚的寂静。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陈文蔚的《追赋秋浦》以秋浦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寻访古迹的愿望与现实中的失落感。首句“我为秋浦游”开门见山,表明诗人对秋浦之地的向往。然而,“欲访秋浦迹,及已到此邦,秋浦无处觅”,诗人到了目的地却发现想要追寻的历史遗迹无从找寻,流露出一种寻觅不着的遗憾。
接下来,诗人引用了不同来源关于“江祖石”的说法,暗示秋浦之名虽盛,但具体遗迹的考证却难以确凿。“地形著山川,记载具文籍”,说明尽管有文献记载,但实地探寻仍需谨慎。诗人进一步强调,这些传说和历史的口耳相传,其真实性难以核实,更深层次的道理则超出了直观的观察。
诗人通过“圣人心,贵在于默识”表达了对智慧和理解的深层追求,认为真正的认知并非仅凭表面,而是需要内心的领悟。最后,诗人借“锦鷤鸟”和“白猿吟”表达对秋浦遗迹的怀念和对无法亲见的惋惜,以及希望通过倾听自然的声音来寄托情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强,借对秋浦的追寻,探讨了历史、认知与内心体验的关系,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