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矧余质冥顽,固未易刻画全文

矧余质冥顽,固未易刻画

宋 · 刘子翚
携锄引荒泉,偶步松岗北。
泠然毛骨清,楚尾见秋色。
稻气馥初凉,柽阴澹微日。
缅怀小斋居,棂槛增岑寂。
旷度灭知闻,微吟数峰碧。
若人端好修,珍驾动无迹。
深穷伊水源,峻陟衡山极。
终焉憩孔林,所乐惟自得。
延和数酌醪,侑静一编易。
向来辱倾输,洞见胸中白。
思亲道匪侔,既远情不怿。
矧余质冥顽,固未易刻画
尊生有遐心,克己无全力。
以兹畏所知,负负常夕惕。
馀波傥时渐,玉汝天其或。

拼音版原文

xiéchúyǐnhuāngquánǒusōnggǎngběi

língránmáoqīngchǔwěijiànqiū

dàochūliángchēngyīndànwēi

miǎn怀huáixiǎozhāilíngkǎnzēngcén

kuàngmièzhīwénwēiyínshùfēng

ruòrénduānhǎoxiūzhēnjiàdòng

shēnqióngshuǐyuánjùnzhìhéngshān

zhōngyānkǒnglínsuǒwéi

yánshùzhuóláoyòujìngbiān

xiàngláiqīngshūdòngjiànxiōngzhōngbái

qīndàofěimóuyuǎnqíng

shěnzhìmíngwánwèihuà

zūnshēngyǒuxiáxīnquán

wèisuǒzhīcháng

tǎngshíjiàntiānhuò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子翚的作品,名为《读曾吉甫横碧斋诗》。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高洁情操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

"携锄引荒泉,偶步松岗北。"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山间耕作、引水灌溉的情景,同时也展示了一种闲适自得的人生态度。"泠然毛骨清,楚尾见秋色。" 描述的是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其中“泠然”形容清澈的泉水,“毛骨清”则是形容山间气候的凉爽,而“楚尾见秋色”则透露出季节的转换,秋天的景象已经初现。

"稻气馥初凉,柽阴澹微日。" 这两句继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气氛,其中“稻气馥初凉”表达了秋收时节稻香与清凉空气交织的情趣,而“柽阴澹微日”则是对柔和阳光下的树荫进行的描写。

"缅怀小斋居,棂槛增岑寂。"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幽静书房生活的留恋之情,其中“缅怀小斋居”表现了诗人对安逸生活的喜爱,而“棂槛增岑寂”则描绘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孤独的情感。

"旷度灭知闻,微吟数峰碧。"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喧嚣,沉浸于大自然之中的心境,其中“旷度灭知闻”是对超然物外的追求,而“微吟数峰碧”则表现了诗人在山中吟咏诗歌的情景。

"若人端好修,珍驾动无迹。" 这两句赞美了一位品德高尚、行为谨慎之人的形象,其中“若人端好修”是对此人的道德修养的肯定,而“珍驾动无迹”则强调了这位人物行动上的谨慎和不留痕迹。

"深穷伊水源,峻陟衡山极。"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深远而又险峻的地理景观,其中“深穷伊水源”是对河流源头的描述,而“峻陟衡山极”则形容了山脉的陡峭与崇高。

"终焉憩孔林,所乐惟自得。"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某种宁静境地的向往,其中“终焉憩孔林”是对一处幽深之地的描写,而“所乐惟自得”则表现了诗人只愿意于此类环境中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延和数酌醪,侑静一编易。"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悠闲自在、享受生活的情感,其中“延和数酌醪”是对品酒的悠然情态的描绘,而“侑静一编易”则表现了诗人在宁静中阅读书籍的喜悦。

"向来辱倾输,洞见胸中白。"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洞察事理的心境,其中“向来辱倾输”是对过去所受诽谤与物欲的清算,而“洞见胸中白”则表现了诗人心如明镜,能洞悉一切。

"思亲道匪侔,既远情不怿。"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对于亲情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世俗纷争的超脱,其中“思亲道匪侔”是对亲人或朋友的思念,而“既远情不怿”则表现了即使身处远方,也不会因世间恩怨而动心。

"矧余质冥顽,固未易刻画。"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对于自我修养和品性的追求,其中“矧余质冥顽”是对自身本性深处的探索,而“固未易刻画”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自我修为的坚持与不易被世俗所改变。

"尊生有遐心,克己无全力。"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崇尚生命并且在道德修养上不断努力的心态,其中“尊生有遐心”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追求超脱尘世的心境,而“克己无全力”则表现了诗人在自我克制与道德提升上的不懈追求。

"以兹畏所知,负负常夕惕。"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警觉,以及对于平日所学所知的反思,其中“以兹畏所知”是对知识的敬畏,而“负负常夕惕”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自我学习成果的持续反省与警醒。

"馀波傥时渐,玉汝天其或。" 这最后两句描绘了一种水波渐渐消退、山色如玉石般清晰的景象,其中“馀波傥时渐”是对时间流逝和事物变化的描述,而“玉汝天其或”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纯净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