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学巫山十二峰,为云为雨朝还暮
出处:《林正甫举似所和双丫岩诗且索同赋》
宋 · 虞俦
君不见罗敷采桑城南路,不肯轻为使君妇。
又不见银钗垂颈负薪归,四十未嫁夔州女。
双丫何自老山中,当年岂羡西邻富。
花前啼鸟春不知,水里姮娥夜相顾。
宁为山头望夫石,傥有飞鸿传尺素。
莫学巫山十二峰,为云为雨朝还暮。
老奴玉镜谁自料,阿娇金屋知何所。
明珠节妇浪悲吟,罗袜洛神空有赋,蛾眉入宫须见妒。
又不见银钗垂颈负薪归,四十未嫁夔州女。
双丫何自老山中,当年岂羡西邻富。
花前啼鸟春不知,水里姮娥夜相顾。
宁为山头望夫石,傥有飞鸿传尺素。
莫学巫山十二峰,为云为雨朝还暮。
老奴玉镜谁自料,阿娇金屋知何所。
明珠节妇浪悲吟,罗袜洛神空有赋,蛾眉入宫须见妒。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宋诗《林正甫举似所和双丫岩诗且索同赋》是虞俦的作品,通过对“罗敷”和“银钗垂颈负薪女”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女性对自由婚姻的坚守和对富贵生活的淡然态度。诗人以双丫岩中的女子为例,她们宁愿在山中孤独终老,也不愿轻易成为权贵之妇,表达了对传统伦理束缚的批判和对女性自主选择的同情。
“花前啼鸟春不知,水里姮娥夜相顾”,通过自然景象烘托出她们内心的孤寂与相思;“宁为山头望夫石,傥有飞鸿传尺素”,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期待通信的渴望。诗人还借用了“巫山十二峰”的典故,暗示了世事无常,以及对那些被命运玩弄的女性的深深同情。
最后,诗人以“明珠节妇”、“罗袜洛神”和“蛾眉入宫”的典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悲剧性,表达了对她们不幸遭遇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含蓄,具有鲜明的讽刺和批判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