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怜行道暍欲死,直恐良苗涸且枯
出处:《过南安道中 其一》
宋 · 陈元晋
暑涂明发正愁予,伫立风檐气不苏。
拟戴星行方叱驭,谁驱雨至忽随车。
岂怜行道暍欲死,直恐良苗涸且枯。
早觉南来盐米贱,趁墟归去总欢呼。
拟戴星行方叱驭,谁驱雨至忽随车。
岂怜行道暍欲死,直恐良苗涸且枯。
早觉南来盐米贱,趁墟归去总欢呼。
鉴赏
这首宋朝诗人陈元晋的《过南安道中(其一)》描绘了夏日旅途中的艰辛与忧虑,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注。首句“暑涂明发正愁予”写出了诗人清晨出行时,暑气蒸腾,心中充满忧虑。"伫立风檐气不苏"形象地刻画了他在风檐下站立,试图让凉风吹散炎热,但仍然感到疲惫。
"拟戴星行方叱驭",诗人形容自己要在天未亮时就赶路,如同驾驭星辰,表达了决心和辛劳。然而,"谁驱雨至忽随车"暗示了他期待一场及时雨,以缓解旱情,这不仅是为行人解渴,更是为了田间作物的生长。
"岂怜行道暍欲死,直恐良苗涸且枯"进一步表达了对路上行人因酷暑而中暑的同情,以及对农作物可能因干旱而枯萎的担忧。诗人深感责任重大,关心着百姓的生活。
最后两句“早觉南来盐米贱,趁墟归去总欢呼”,则转而描绘了一个积极的画面,南来物资价格低廉,预示着丰收在望,人们在市场上交易时欢声笑语,反映出诗人对于民生好转的欣慰和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和观察,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社会安定和谐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