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谁操黜陟柄,幸为惩顽凶全文

谁操黜陟柄,幸为惩顽凶

出处:《过宁陵县学
明 · 方孝孺
师道古所重,义与君父同。
自从东汉来,节行著高风。
系理或诉冤,死请代以躬。
收葬与抚孤,恳恻贯苍穹。
圣贤垂大法,勉孝兼劝忠。
岂闻讼其师,挤寘囹圄中。
执宪者何心,此辈忍见容。
不惟紊人纪,实斁上帝衷。
至理有相关,斯乃教化宗。
扶持罔失坠,允藉参赞功。
末俗日悍骄,童稚忘敬恭。
滔滔未有艾,??安所从。
我行闻怪事,窃叹徒伤恫。
谁操黜陟柄,幸为惩顽凶

鉴赏

这首诗《过宁陵县学》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所作,通过描述对教育和师道的感慨,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展现了作者对于道德教育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

首句“师道古所重,义与君父同”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认为教师的职责与君主和父亲一样崇高。接着,“自从东汉来,节行著高风”赞扬了自东汉以来,教师们高尚的行为和品德。然后,诗人列举了教师在处理学生申诉、收葬遗孤等方面表现出的仁慈与关怀,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切爱护。

然而,接下来的几句“岂闻讼其师,挤寘囹圄中”揭示了社会上对教师的不公对待,甚至有人因诉讼老师而将老师置于牢狱之中,这种现象让诗人感到震惊和愤怒。诗人质问执行法律的人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表达了对这种不公正行为的谴责。

“不惟紊人纪,实斁上帝衷”指出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也违背了天意。诗人认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作为社会道德的传播者,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最后,诗人呼吁掌握权力的人能够采取行动,惩罚那些破坏社会秩序和道德的人,以期社会风气有所改善。他表达了对教育和道德重建的期待,以及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切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于师道尊严、社会道德和教育责任的重视,以及对当时社会不良风气的批判,展现了方孝孺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深邃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