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赋蜀道难,懒和沧浪篇
出处:《坦然老人歌》
明 · 李孟璿
坦然老人真坦然,不求才行人间传。
不赋蜀道难,懒和沧浪篇。
送穷乞巧皆无言。
坦然心地何所似,皎皎白日悬秋天。
桑麻田,松菊园,乃在武林清溪边。
傍溪茅屋只数椽,朝出耕,夕安眠。
儿女嬉笑南窗前,皇天平平无党偏。
坦然老人真坦然,我欲移家相近时周旋。
不赋蜀道难,懒和沧浪篇。
送穷乞巧皆无言。
坦然心地何所似,皎皎白日悬秋天。
桑麻田,松菊园,乃在武林清溪边。
傍溪茅屋只数椽,朝出耕,夕安眠。
儿女嬉笑南窗前,皇天平平无党偏。
坦然老人真坦然,我欲移家相近时周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坦然老人”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诗中以“坦然”二字贯穿始终,不仅作为老人名字的体现,也是其性格与处世哲学的集中展现。
首句“坦然老人真坦然”,直接点明了老人的个性特点——坦荡、自然,不追求外在的名声与才华的流传。这种豁达的态度,与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几句,“不求才行人间传。不赋蜀道难,懒和沧浪篇。送穷乞巧皆无言”,进一步强调了老人对名利的淡漠,他无意于书写艰险的蜀道,也不屑于吟唱沧浪之水的篇章,更不参与送穷迎新的习俗,表现出他对传统社会活动的疏离。
“坦然心地何所似,皎皎白日悬秋天”,将老人的心境比作明亮的秋日阳光,纯净而明亮,象征着其内心世界的清明与宁静。接着,诗人通过描述老人的田园生活,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老人居住在武林清溪边,与自然为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晨起耕作,傍晚安然入眠,儿女们在南窗下嬉笑玩耍,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平静。
最后,“坦然老人真坦然,我欲移家相近时周旋”,表达了诗人对坦然老人生活的向往与羡慕,希望有机会能与之亲近,共享这份坦然与宁静。整首诗通过对坦然老人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追求心灵自由和平静生活的价值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