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赢我收之,物窘出使营
出处:《寓言九首 其四》
宋 · 王安石
婚丧孰不供,贷钱免尔萦。
耕收孰不给,倾粟助之生。
物赢我收之,物窘出使营。
后世不务此,区区挫兼并。
耕收孰不给,倾粟助之生。
物赢我收之,物窘出使营。
后世不务此,区区挫兼并。
注释
婚丧:指婚事和丧事。贷钱:借钱。
萦:缠绕,困扰。
耕收:耕种收获。
给:供给,帮助。
倾粟:倾尽所有粮食。
物赢:物资丰富。
我收之:我收纳这些物资。
物窘:物资短缺。
出使营:外出筹集。
务此:致力于这种做法。
区区:形容微小。
挫兼并:阻止兼并。
翻译
无论是婚事还是丧事,谁能不需借贷来供应?农忙时节谁能不提供帮助,他们会倾囊相助以维持生计。
物资富余时我便收纳,物资匮乏时我则外出筹集。
若后代不再这样做,贫弱的小民将难以抵挡兼并之祸。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属于他的《寓言九首》中的第四首。诗中通过对农事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和对现实不合理状态的批判。
"婚丧孰不供,贷钱免尔萦" 表示在理想社会中,即使是家庭中的大事件如结婚、葬礼,也不需要借贷来应付,而是通过社区或社会组织的帮助得以顺利进行。
"耕收孰不给,倾粟助之生" 描述的是农民在收成时不会被剥夺应该得到的果实,而是在困难时会得到他人的援手,共同帮助度过难关。
"物赢我收之,物窘出使营" 强调的是在社会中,当个人或家庭拥有多余的物资时,应当收集起来,而当有需要时,则应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分配和使用。
"后世不务此,区区挫兼并" 批判了后来的社会不再重视这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甚至出现了兼并现象。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展示了他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以及对于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他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影响到他后来的政治改革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