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民力久堪怜,菜色何曾似近年
出处:《赈荒后为吴令公作》
明 · 卢龙云
东南民力久堪怜,菜色何曾似近年。
老稚不禁途有殍,流离多是突无烟。
三城未下蠲租诏,十郡都烦劝赈钱。
此日孓遗方记忆,江头曾挽令公船。
老稚不禁途有殍,流离多是突无烟。
三城未下蠲租诏,十郡都烦劝赈钱。
此日孓遗方记忆,江头曾挽令公船。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明朝时期社会底层人民在灾荒年份的苦难生活。诗人以“东南民力久堪怜”开篇,点明了南方地区长期以来人民生活困苦的事实。接着,“菜色何曾似近年”一句,对比强调了近年灾荒之严重,使得百姓的饥饿程度前所未有。
“老稚不禁途有殍,流离多是突无烟”描绘了一幅凄惨的画面:老人和孩子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倒在路旁;四处可见因灾荒而流离失所的人们,他们的家中早已断炊,炊烟不再升起。这种描述深刻地揭示了灾荒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残酷打击。
“三城未下蠲租诏,十郡都烦劝赈钱”则指出政府应对灾情的不力。在三个城市还未被攻克的情况下,政府并未免除租税,反而需要动用大量赈济款项来救助受灾的十郡。这反映出当时官府在面对大规模灾荒时的应对机制存在明显问题,未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援助。
最后,“此日孓遗方记忆,江头曾挽令公船”表达了对过去救助行动的怀念与期待。在灾荒之后,人们开始回忆起曾经的救援行动,希望未来能再次得到类似的帮助。其中,“令公船”可能是指官方或民间组织用于救援的船只,这一细节体现了人们对过往救援行动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未来救助的期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对比手法,展现了灾荒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深重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府在灾害应对方面的局限性,以及人们对救助行动的深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