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版原文
忆昨太守宣城陈,人物风流法从臣。
太息官仓取无艺,要与邑民图久计。
总将一石计其赢,三斗八升为定制。
厥初号令发雷霆,奉行谁敢圭撮增。
愚民不解深长虑,竞喜当时斗斛平。
新守迎来旧守法,号令虽严谁复顾。
斛面坡陀斗面高,三斗八升作常赋。
后生主簿辛君机,太学声名盛一时。
朅来意与上官合,委向仓中司出纳。
筹算亲临绝蔽欺,户庭凛凛无喧杂。
愚民乍喜见明官,概量宁论另勺全。
上供送使有成数,羡馀到底归州府。
明年按籍取之民,三斗八升更增五。
往者不可谏,来者图之犹未晚。
只今太守龚黄比,千里痒疴如切已。
公事勤劳绝燕私,私钱大半供公使。
选官受秋输,而得法曹贤。
除弊几十九,积羡逾三千。
三千宁足州家用,祗恐从今还作俑。
明年四斗三升之上更增科,三十六都之人将柰何。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太守在任期内,为了民众的福祉而改革粮食发放制度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太守陈在宣城任职期间,曾经进行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其中包括确立三斗八升为定制的标准量器,以保证官仓取粮时不会有欺骗行为。而新旧交替之际,这些号令和制度被忽视,新的太守并没有继续这些政策。
诗中还提到了主簿辛君机,在太学声名鹊起之时,其与上级官员意图相合,亲自监管仓库出纳事宜。然而,虽然这位明官在筹算和量度上表现得很公正,但民众对于量器的喜悦并没有持续下去。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了太守龚黄比,其勤劳于公务,不以私利为重。他受理秋季粮食输送,选官严格,除去积弊,积累的粮食多达三千。但即便如此,仍担忧这些足够州府之用,恐怕未来还要增加赋税。最后,对于明年四斗三升之上更增科税,诗人表达了对于民众的担忧。
整个诗篇流露出作者对过去太守施政所带来的民生改善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和未来的担心与不满。通过对量器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古代官员治理地方时的复杂性和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