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妇定不贤,三梳奉巾栉
出处:《答张文潜》
宋 · 陈师道
我贫无一锥,所向皆四壁。
瀛洲足风露,胡不减饥色。
昔闻杜氏子,剪髻事尊客。
君妇定不贤,三梳奉巾栉。
瀛洲足风露,胡不减饥色。
昔闻杜氏子,剪髻事尊客。
君妇定不贤,三梳奉巾栉。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我:指代诗人自己。贫:贫穷。
一锥:一个锥子,象征基本的生活用品。
四壁:形容家徒四壁,贫穷。
瀛洲:传说中的仙岛,这里比喻富饶之地。
风露:自然界的风和露水,象征生活资源。
减饥色:缓解饥饿。
杜氏子:姓杜的孩子。
剪髻:剪掉头发。
尊客:尊敬的客人,可能指诗人自己。
君妇:对方的妻子。
定不贤:必定不贤良。
三梳:三次梳理头发。
奉巾栉:侍奉,提供梳洗服务。
翻译
我贫穷得连一个锥子都没有,到处都是空荡荡的四面墙壁。瀛洲这个地方虽然风露充足,为什么不能缓解我的饥饿呢?
从前听说有个姓杜的孩子,剪掉头发去侍奉贵客。
你的妻子一定不贤良,她竟然三次梳理头发来侍奉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答张文潜》,主要表达了诗人自身的贫困境况以及对友人生活的感慨。首句“我贫无一锥,所向皆四壁”直接描述了诗人的贫穷,连基本的生活用具都没有,四周空荡荡的,生活困苦。接下来,“瀛洲足风露,胡不减饥色”暗指生活艰辛,即使环境如瀛洲(传说中的仙岛,此处比喻富庶之地)充满风露,也无法缓解饥饿带来的憔悴面容。
诗人以杜氏子(可能是指杜甫的儿子)典故,提及昔日有人为了尊贵的客人甚至剪去自己的头发,暗示友人张文潜家中或许也有类似的情况,但诗人质疑其妻子是否真的贤良,因为如果是贤妻,应该不会让丈夫如此辛苦,还要“三梳奉巾栉”,频繁地为他打理生活琐事。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既表达了诗人自身的贫困,也对友人的生活状况有所微词,流露出对友人未能过上更好生活的同情和对自己处境的无奈。